王丹:建议合理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海绵单元
发布时间:2020-01-13 16:20:05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李春炜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下垫面发生显著变化,城区防洪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河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补充任务十分艰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方案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那么,该如何让“海绵城市”更“耐吸”呢?河北省人大代表王丹建议,在城市建成区中,根据下垫面现状和城市用地性质,合理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海绵单元,分类精准施策。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王丹代表介绍说,“水弹性城市”是指利用“渗、蓄、滞、净、用、排”等手段,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她调研了解到,2015年12月,河北就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自2016年起,我省所有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和新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等要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老城区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城中村改造等开展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不过,她认为,当前河北省海绵城市建设仍以“末端治理”模式为主,政府投资的方向也侧重于雨污分流和地下管廊建设,对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方面增加了大量用于城市地下管廊的投资,另一方面也存在汛期大量积存在雨水管道中的污染物被雨水冲刷排入河道导致污染事件的风险。”

对此,她建议,从思路上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控制、过程调节、末端排放”的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顶层设计,在城市建成区中,根据下垫面现状和城市用地性质,合理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海绵单元,分类精准施策。

她建议,实施包括增加下垫面入渗面积比例、建设蓄水单元、采取生态修复工程、促进雨洪资源在海绵单元内部的循环利用等措施,发挥自然和生态设施对雨水的调节作用,实现雨水在海绵单元内的“渗、蓄、滞、净、用”,减少雨洪排放,将城市洪水灾害变为海绵单元内的雨水资源加以利用。

同时,她认为,还要注重过程调节。“对于海绵单元无法渗蓄的特大暴雨径流,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排涝调度调节等各种方式,综合调节雨洪径流过程,错峰行洪,减少雨洪积水致灾损失。”她建议说。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