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4 11:38:53 | 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网 | 作者:本站编辑 | 浏览次数: |
一、什么是“城市生命线”?
1. 定义与内涵
“城市生命线”是指维持城市正常运行、保障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键基础设施和系统。这些系统是城市的“动脉”,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通信、环卫等。它们不仅为城市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还在应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供水系统是城市的“血液”,一旦中断,将导致居民生活瘫痪、企业生产停滞;供电系统是城市的“心脏”,为现代生活提供能量支持;交通系统是城市的“骨架”,维系着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这些系统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韧性、安全和发展质量。
2. 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强度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疫情等突发事件对城市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城市生命线”概念逐渐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城市韧性、数字化管理等领域。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等,明确提出要构建“城市生命线”工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韧性化水平。政策的推动,为“城市生命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3.重要性
“城市生命线”不仅是城市运行的物质基础,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韧性、安全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生命线”建设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建设城市生命线 2.1 加强规划与设计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从规划与设计入手。政府应组织专业团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规划,明确各系统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确保各项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和互联互通。同时,还应注重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2.2 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政府应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如智能化监控、大数据分析等,以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城市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2.3 强化应急管理与响应能力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注重平时的维护和管理,还需要加强应急管理与响应能力。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此外,还应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生命线建设的良好氛围。 2.4 推动公众参与与意识提升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应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还应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形成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各地积极响应 广东省:要求摸排改造不满足安全运行要求的管道、燃气场站和设施设备,有序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配套物联网感知设备建设,配套搭建监测物联网,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改造。 山西省:提出,加强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建设,搭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改造,升级城市安全防护系统,积极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湖南省:将在推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过程中,加装燃气泄漏感知设备,支持配置智能巡检设备。加快更新各类老化窨井盖,推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装和更新物联智能感知设备。 上海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依托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上海市将组织完成燃气管网安全病害智能诊断、大型管网仿真模拟等项目研发,为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赋能,为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提供数据支撑服务。除此之外,依托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等既有成果,整合汇聚燃气、道路桥梁、供水等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数据,构建风险隐患“早发现、早监测、早研判、早预警、早防范”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深圳:聚焦四大能力建设,即生命线工程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生命线工程周边环境风险感知能力建设、生命线工程防灾韧性能力建设生命线工程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此为基础形成生命线工程基础平台建设,内设城市级物联感知平台、生命线工程专题库以及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 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多个产业领域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感知、传输、网络、平台、应用多个技术层面,覆盖了传统的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应急、智慧消防、智能传感、通信传输、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技术应用,汇集了从咨询设计规划、系统集成、业务应用等全链条企业,将成为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四、“城市生命线”的未来发展方向 4.1 数字化与智能化:构建智慧化城市生命线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城市生命线”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通过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可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管理。 (1)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数字孪生城市”是数字化技术在城市生命线建设中的重要应用。通过构建城市的数字孪生模型,可以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模拟预测和优化管理。例如: 在供水系统中,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水流分布,优化供水调度。 在交通系统中,可以模拟交通流量变化,优化信号灯控制,缓解交通拥堵。 在供电系统中,可以预测电力需求变化,优化电网运行,减少能源浪费。 (2)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决策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为城市生命线的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预测城市基础设施的潜在故障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的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 在应急管理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快速评估灾害影响,制定最优应急方案。 (3)5G与物联网提升管理效率 5G技术的普及和物联网设备的广泛应用,将为城市生命线的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例如: 在城市燃气系统中,通过5G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燃气管网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泄漏问题。 在城市环卫系统中,可以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垃圾桶的填满程度,优化垃圾清运路线。 在城市通信系统中,5G技术可以提供更高速、更稳定的网络支持,保障城市生命线的通信需求。 4.2 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生命线”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可以有效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保障城市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海绵城市与防灾减灾 海绵城市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韧性。同时,海绵城市还可以通过雨水回收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2)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管线集中敷设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可以减少管线的暴露风险,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此外,地下综合管廊还可以实现管线的统一管理和维护,降低维护成本。 (3)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多层级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生命线的应急预案和演练机制,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例如: 在灾害预警方面,可以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在灾害响应方面,可以通过应急指挥系统,快速调动应急资源,实施救援行动。 在灾害恢复方面,可以通过快速修复机制,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4.3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低碳化与循环化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命线”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在城市生命线建设中融入绿色理念,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推动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1)推广可再生能源 在城市生命线建设中推广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例如: 在城市供电系统中,可以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实现能源的就地生产和就地消纳。 在城市供热系统中,可以通过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燃煤供热方式。 (2)建设绿色交通系统 绿色交通系统是城市生命线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可以减少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例如: 推广电动公交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碳排放。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3)推动循环经济 在城市生命线建设中推动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例如: 在城市环卫系统中,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减少废弃物的填埋量。 在城市供水系统中,可以通过中水回用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4 公众参与与社会协同:构建多方共建共享模式 公众参与与社会协同是“城市生命线”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公众对城市生命线建设的了解和参与,可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协同的建设模式,共同推动“城市生命线”的高质量发展。 (1)加强公众宣传与教育 加强公众对城市生命线建设的了解和参与,例如通过社区宣传、公众听证会、教育讲座等形式,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例如: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向居民普及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意义,鼓励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教育讲座,向公众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好处,提升公众的数字化素养。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提升建设效率。例如:-通过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企业投资城市生命线的数字化改造和绿色转型。 (3)推动社会协同与资源共享 推动社会协同与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城市生命线建设的高效化和集约化。例如: 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可以通过社会协同,调动企业、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提升管理效率。 五、结语 城市生命线作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其建设和优化对于提升城市韧性、保障居民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城市生命线的规划和设计、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应急管理与响应能力的加强以及公众参与与意识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韧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都市,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