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 鸟儿见证衡水湖变美了
发布时间:2024-06-05 09:51:4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铭贤 郭晓燕 浏览次数:

图为衡水湖的雁群。
衡水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伴随着哗哗的水声,一尾尾鱼苗、虾苗,扑腾着游入水流中,最后汇入衡水湖。日前,超2000斤水产苗种被投放衡水湖。

“别小瞧这些鱼苗、虾苗,它们将给衡水湖带来无限生机。” 河北省衡水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湿地生态监测科科长张余广说,增殖放流不仅丰富了衡水湖的水产资源,也为鸟类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提供了食物来源。

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2003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

衡水市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衡水湖”,搬迁湖中村、关停沿湖的饭店企业、封堵入湖排污口、延长“休渔期”、改线东移25.1公里的国道106衡水湖段、实施内源污染治理……

现在,衡水湖的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600个/立方厘米。

水清了,岸绿了,鸟儿也多了。

“鸟儿是衡水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见证者。太极岛上的‘常住民’是夜鹭、池鹭、白鹭,西湖湿地主要是鸻鹬类鸟类,湖中蒲草区域则主要是鸭类、秧鸡类……” 7年的拍摄观察,让张余广的足迹遍布衡水湖的每一个角落,也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衡水湖栖息鸟类的增多。

“每个种类的鸟儿都有一份档案,我们现在分门别类保存着出现在衡水湖的334份观鸟记录。”张余广介绍说,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青头潜鸭、白鹤等21种。

“自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我们观测到的鸟类新增了48种,且几乎每年都会发现‘新朋友’,特别是近几年,少则一种,多则三种。”打开观鸟记录,张余广举例讲述,2020年,灰瓣蹼鹬、红胸黑雁、遗鸥来了;2021年,赤嘴潜鸭来了;2022年,棕头鸥、白头鹤来了;2023年,长尾鸭来了。

在这份不断“上新”的观鸟记录背后,是衡水市坚决保护衡水湖的决心和行动。

为了让衡水湖更适宜鸟类栖息,衡水市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以近自然的方法实施保护修复工程。近年来,实施增殖放流项目,以鱼净水,以水养鱼;自2022年开始,将禁渔期延长至10个月,湖中丰富的鱼虾资源为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衡水市滨湖新区创新以鸟类栖息为核心的保护模式,设立季节性核心区,在鸟类繁殖季节,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为鸟类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季节性核心区,是以保护对象栖息范围为核心划定的一定区域,这个区域不一定在保护区的核心区;管控时间是季节性的,不是常年的。”张余广解释说,“比如,在鸟类繁殖期,也就是每年的4月—8月,对衡水湖小湖隔堤进行封闭式管理,防止人类活动给鸟类繁衍造成干扰。”

人类的慢慢退出,让衡水湖成了“鸟类天堂”;人类的悄悄走近,则为衡水湖更好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架起了桥梁。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衡水湖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衡水湖徐徐铺展。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