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2 16:36:12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作者:张博雅 李月宾 赵玉华 | 浏览次数: |
如果说,之前城市发展是在高度和边界上的拓展,那么当代则是在山与水中探寻生态之城。自2021年成为全国首批、河北省首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唐山市聚焦源头减排、城市防汛、水质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社区和广场作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载体和源头减排控制的重点部分,自然备受关注。开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打造片区海绵优势为目标,对以开平文化广场为中心的三个地块实施海绵化改造。
开平文化广场
唐山市开平文化广场项目位于南环路东侧普光道西侧,正处于开平新老城区交织的核心地带。据悉,文化馆和文化广场修建于上世纪末,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长期以来,这里都是文化传播和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历经时间的洗礼与岁月的消磨,让广场在出现破损、老化的同时,也展现出场地功能缺失、设计布局不合理等缺点。项目以海绵理念为引领,以“时光,印记”为主题,重新梳理场地功能空间,将休闲、健身等多元功能合理融入场地内部,打造出一处集口袋公园、广场于一体的创意文化综合场地。项目建成后,既有效解决了老城区老旧小区雨水污水合流、道路低洼处积水等问题,又焕新了城区风貌、提升了人居环境,更好地展现了人文关怀和城市文明,为同类型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
海绵设施巧布局 集流净蓄惠周边
开平文化广场北侧瑞景花园、南侧怡景花园、西侧普光南里社区均为老旧小区,残破的路面铺装、年久失修的排水管道,无不“诉说”着其在雨季排水的无力。而文化广场因地势低洼,常年被动收纳周边小区客水,加之自身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不畅问题严重。
雨水花园
项目在不改变广场整体风貌和布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在广场内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台地、生态停车位、生态树池、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在改善自身雨水径流水质的同时,充分考虑衔接周边小区,借助广场低洼的地势,将周边小区地块的雨水引入广场海绵设施进行净化,后导入雨水收集调蓄池,有效减轻了周边地块雨季地表径流排水,大大降低了周边小区因排水不畅等问题造成的积水现象。
源头控雨径流减 集水成池效果佳
项目在设计初期就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削减率、雨水资源回用率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工程规划管控程序,改造方案通过海绵指标计算满足相关要求。经第三方检测模拟评估显示,项目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5%,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为67.2%,各项指标数据皆满足要求,无内涝风险,实现了项目前期即落实海绵理念、项目交付即满足海绵指标的效果。
由于广场的雨水汇集主要来自建筑屋顶雨水管和南侧怡景花园小区,项目结合现状资源和低碳改造开发,选用了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台地、生态停车位、生态树池、透水铺装等多项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结合竖向条件,精心设计、有序组织了雨水排放,落实了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理念。建成后的文化广场,完善了场地功能和基础设施,提升了绿化品质,实现了雨水调蓄利用,广场的文化标识和城市名片的新形象得到升华,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既能浇花润绿意 又供喷泉添景致
开平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日照2600~2900小时,年平均气温12.5℃,极端气温最高32.9℃,最低-14.8℃,无霜期180~190天,常年降水500~700毫米,降霜日数年平均10天左右。
喷泉
考虑到地区降水少且集中的气候特点,项目将水资源回收利用作为海绵化改造的目标之一。通过竖向找坡引流,将建筑屋顶排水、南侧怡景花园小区内径流排水等雨水,有效收集至海绵设施内,经净化后溢流汇集进100立方米调蓄体积的雨水收集模块,用于绿化灌溉、冲洗路面、非亲水类水景供水等,多余部分可排至雨水管网系统。通过上述雨水收集回收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文化广场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可达1194立方米/年,从而形成广场雨季雨水补水、旱季再生水补水的水资源耦合利用体系。
开平文化广场景观水景体量大,用水量多,因此,项目在设计初期就结合海绵化改造,在节约水资源上下足了功夫,非亲水类水景通过雨水收集模块内蓄水供水,水景循环溢流又通过管道回流进入蓄水模块,实现“让水留下来、动起来、用起来”的效果,如此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避免水质变质发臭,保证水资源的质量。
时代印记深烙处 旧地新姿共鉴时
项目保留了广场独特的时光陪伴和记忆象征的载体——法桐,28棵法桐树形态优美,冠幅饱满,成为不可多得的现状资源和展示亮点。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光矗立在文化馆前,但周边环境早已焕然一新,时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在这一刻尽显无疑。
项目践行“文化传承”的设计理念,广场文化氛围浓厚,无论是宣传栏、地雕等对文明精神的宣传还是市民集中活动的氛围,都展现着开平人独有的精气神。项目除了保留之前特有的文化特色外,也重新融入了海绵文化的设计与宣传,结合场地和景观空间的需要布置了形态各异的海绵科普标识,普及知识、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当中。
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惠及了周边普光南里、怡景花园、瑞景花园三个小区及开平老城区近万户居民,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还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养水、水润城、城宜人”,每一处“海绵”印迹都彰显着唐山这座城市的生态友好。海绵城市建设,唐山一直在路上。
张博雅、李月宾、赵玉华供稿,纪慧斌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