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区再夺治水“大禹鼎”,碧水长流绘就生态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9-19 10:00: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近日,2023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优秀市县名单出炉,宁波市镇海区荣获“大禹鼎”铜鼎。据悉,这也是镇海区第二次捧回“大禹鼎”。

“大禹鼎”是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荣誉,更是检验治水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镇海区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探索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水生态环境长治久清之路。今年,镇海区的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复核评估,为浙江省“五水共治”环境治理提质增效提供“镇海样板”。

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水污染防控是“五水共治”的第一步。如何有效防控,夯实生态环境治理基础?镇海区针对工业企业用水、居民住宅用水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破解了区域内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难题,为区域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循环利用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镇海区近1900家企业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企业废水处理率达100%,沿街店铺和“十小”行业“污水零直排区”管网和雨污分流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农污设施标准化运维率达100%。

合理防污,高效治污,镇海区以科技赋能“五水共治”,大大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率。去年以来,镇海区污水处理厂联合清华大学引入“混合营养反硝化”脱氮新技术,实现碳氮的协同高效降解。据了解,新技术的应用使镇海区污水处理厂年总氮污染物削减量达到300余吨,化学需氧量(COD)实现30%的降解。目前,镇海区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产出约6万吨达到Ⅳ类水标准的再生水,较之前增加两倍,有效扩大本地生态补水规模。

水清、岸绿、景美——这几年,镇海区先后打造了多条“美丽河湖”。河湖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景观的提升,得益于镇海区的各类水域生态治理工程。衔接海绵城市要求,结合周边环境探索水、街、景融合发展,镇海区着力实施同心湖公园生态缓冲带项目,打造“城市绿心·水上客厅”特色地标。此外,宁波植物园菱漕河水体修复项目、招宝山生态湿地修复等标志性工程,通过培植“水下森林”,形成科学高效的治污、防洪、排涝、保供、节水闭环。目前,宁波植物园菱漕河水质已经由原来的Ⅴ类提升到Ⅲ类以上。

与此同时,针对区域的滨海特点,镇海区以海塘安澜工程为契机,打造一批以滨海湿地为代表的生态湿地、滨海风光带等特色区块,实现防洪、排涝和生态、生活相统一。截至目前,海堤提标及生态化改造已达12.6公里,新建护塘河等水系11.15公里,围区内生态修复面积达241.2公顷,围区外潮滩生态功能提升440公顷。

如今的镇海,以水为美、以水为脉,打造稻海粮仓、长胜红色乡村、“四湖连珠”等项目,3个美丽水乡、9个水美村庄错落分布全域,以“五水共治”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去年,镇海区九龙湖黄背包志愿者协会荣获第十一届“母亲河奖”中的“绿色贡献奖”,为全省唯一。

如何久久为功守护“五水共治”成果,实现水生态的长效治理?镇海区率先打造全域应用的水污染智慧溯源平台,创新运用“数字监控+微型传感器”雨污监管模式,为水环境治理注入“智慧基因”。目前,覆盖全区的153个重点水质监控点位实现了对管网排口、排水户的排水状态和出水水质的全天候实时监控,105家排污单位安装水自动监控系统145套和监控摄像头381个,覆盖所有废水重点排污单位,实时监测企业废水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数据。

夺鼎不易,守鼎更难。未来,镇海区将以“大禹鼎”为激励,持续因地制宜推进“五水共治”,以更清澈的河流、更优美的水岸景观、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让“大禹鼎”的光芒在镇海持续闪耀。



黄建华 任肖意 尚立峰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