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湾沚区开展“贝鱼草菌藻”系统治理,对农村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 肥水不流外人田 村庄更美民更富
发布时间:2024-07-12 17:05:5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史小静 浏览次数:

仲夏时节,万物竞秀。驱车行驶在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各村庄道路上,目之所及皆是绿色,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河湖生态画卷。

湾沚区地处皖东南、长江下游南岸,“八分陆地二分水,三分岗丘七分圩”,境内河湖纵横、水网密布。但是,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河湖沟渠沟通不畅、局部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质量和成色。

近年来,湾沚区以水破题,在做“活”做“深”水文章上下功夫,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水岸共治,河清岸绿。

水系活起来,村子美起来

走进上水村,村内白墙黛瓦的民居临水而建,水面上亭台楼榭古色古香、别致优雅;村外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十分优美。不时还有村民蹲在岸边的青石板上洗菜,尽显水乡风情。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作为上水村党员志愿者护水队的老党员,戴海水每隔两天就会骑着自行车到河道边巡视。戴海水是上水村村民,也是这个村的“民间河长”,他说看到家乡的变化,自己乐意干这个“差事” 。

上水村所在的湾沚区陶辛镇古为陶辛圩,至今仍有古圩堤保留。相传陶渊明的后裔按“井字型”布局开凿沟渠,形成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的十纵十横水系,累计长达100公里,素有“水上迷宫”之称。

临水而居,村庄却曾因水而减色。上水村所属的沙墩村党支部书记陶文俊告诉记者,在2015年以前,村里都是“臭水河”。村里黑臭水体的形成,主要因为生活污水直排,以及农业面源污染、自然村面源污染和河流沟渠内源污染等。

“村里村外大大小小的渠塘很多,且相互连接,但水系梗阻不畅,夏季臭气熏天,蚊虫成堆,村民深受其苦。” 陶文俊坦言。

为了让水“联起来、活起来”,湾沚区率先对陶辛镇沙墩上水村范围内的河道、沟塘黑臭水体、农村居住集中区的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通过铺设污水管网、修建生态沟渠(1500米)、建设生态跌水坝和微动力生态补水泵站,将环村绕流的夹河与有着600亩水面的宗潭水系连接起来,使全村水系常年流动。

同时,当地还在沟渠内养殖贝类、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菌藻类等水生植物,把水体打造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立体生态系统,通过 “贝鱼草菌藻”的系统治理,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让水体自身具备自然的净化功能,从而达到水质净化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目前,上水村水系水质已稳定在Ⅲ类以上。池子里的鱼虾、螺蛳贝壳随处可见。”陶文俊欣喜道。

借鉴推广上水模式,当地相继打造了张社、钱村、宣潭、薛池、后沙等一批最乐水村庄,极大提升了“生态治水”群众获得感,真正实现了水清起来、活起来、美起来、用起来。

因地制宜,变“废水”为“肥水”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因地制宜是关键。

“经过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污水不仅达到了国家标准,还变成了‘肥水’,省了钱,又肥了农作物。” 在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大桥安置小区,当地村民们正忙着浇水、除草,而浇菜的水则来自农户使用产生的污水。

“针对广大农村点源污染排放分散,随机性强,水量较小,建设管网难收集、费用高等特点。我们将农村的污水资源化,推动农村生活污水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变‘污水’为‘肥水’。” 湾沚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鲍承富告诉记者。

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含有大量氮磷有机肥,没有重金属等有害物,可生化利用性好。湾沚区通过采用氮磷靶向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NPTC技术),首先对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将生活污水中的粪大肠杆菌、蛔虫卵等有害污染物去除达标,保留污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这些元素是水生动物、植物及农作物的天然肥料,结合滴灌技术,将保留氮磷的污水进入生产中,既削减了水中的污染物质,又打造了产业链。

作物吸收后的瘦水流至自然水体,作为河流的天然补水源,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常用的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生物膜修复技术、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滨水缓冲带技术、曝气复氧技术以及活水循环技术,进一步消解利用去除水中污染物,构建水生态平衡系统,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将治水变为用水,满足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愿,群众很认可。” 鲍承富表示,截至目前,湾沚区66个行政村已完成3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50%。

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赋予了当地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依托良好的水生态资源,湾沚区大力发展荷莲特色产业,荷花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600亩增加到两万余亩,荷莲总产值达3.6亿元,成为全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荷花基地之一。

“陶辛镇自然水系发达,种植荷花既能净化水质又带动文旅产业,而且莲子的经济效益也很高。” 陶文俊告诉记者,现在种植莲子一亩地能赚3000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