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荣获“2023绿色设计国际大奖” 从化工聚集区变身“城市绿肺”
发布时间:2024-07-02 11:07:4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韵晨 实习生周意轩 浏览次数:

图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资料图片

对污染地块进行土壤修复并不罕见,但在土壤修复中,如何做到绿色低碳修复?这是一个关于土壤新生的故事,也是一个“负碳公园”的建设案例——在昔日化工厂污染地块上建起“城市绿肺”。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就《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提到了案例的名字——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在日前举办的“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成果发布会上,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荣获“2023绿色设计国际大奖”。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究竟有着怎样的蜕变故事?

“负碳”公园加速建设

2024年,城市绿心公园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23个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处长刘明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每年增碳6200吨,自身消耗碳3300吨,是一家标准的“负碳”公园。

无论是初始的规划设计,还是后来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绿心森林公园的建造者,无不把“低碳”理念贯穿建设始终。

从建设之初,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就以近零碳排放城市组团为目标,开展能源系统规划,重点发展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实行能源互补。同时,城市绿心低碳能源智慧运营管理平台上线,进行能源系统运行、能耗实时监测、节能分析和远程调控。

据公开数据统计,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41.2%,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556吨,相当于约20平方公里森林(约两个绿心公园)每年的碳汇。

经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认证,在北投集团建设运营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第一年,园区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公园内乔木植被产生的碳汇量进行了抵消,实现了碳中和。

在解决曾经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时,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有效融合了工业腾退场地绿色管控与园林造景,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实施“生态阻隔、生态恢复、绿色评估、应急响应”的“3+1”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管控措施,保障城市更新后土地安全再利用,实现还绿于民。

北投绿心公司游客服务部副部长运向杰向记者介绍:“我们对外围老旧厂房等低效资源进行了保护性利旧更新,溯源场所文脉,梳理整合场地内存量老旧厂房,对其进行价值甄别,保留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主体结构、空间等并进行更新再利用,植入公共服务、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城市服务功能,在延续场所记忆的同时,焕发老旧厂房的全新活力。”

例如,重点对三组厂房建筑群及其构筑物进行特色化改造利用,将东亚铝业厂房改造为运动馆、体育主题酒店、餐饮及配套服务功能;将东光实业厂房改造为网球主题酒店并配建网球中心;对造纸七厂的6栋建筑进行保留,创建“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

如今,森林入城,城在林中。占地万亩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让绿色低碳成为当之无愧的“底色”。

在“生态保育核”安家落户

“为了实现‘一窗、一木、一景’,我们精心选取‘知时节’的24种植物,对应二十四节气,让市民在欣赏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运向杰说。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兼具生态美与人文美,在园区内栽植各类乔灌木植物近百万株,让园内实现春有桃李、夏赏梧桐、秋观银杏、冬韵苍松。

从开园至今,公园内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在不断提升。

运向杰向记者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创新提出了建设‘生态保育核’的概念,在被原东方化工厂轻微污染的区域周围设置软隔离生态缓冲带,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生境和优质的动物栖息空间。”

随着区域内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原来销声匿迹的植物群落和野生动物开始在此繁衍生息。

运向杰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着前段时间小鸳鸯孵化的影像视频,“2021年开园时,我们在福泽湖放飞了24只鸳鸯,今年刚刚有一窝小鸳鸯孵化出来了,一共有18只。最近,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也来到了福泽湖。”

“除了像喜鹊、麻雀这样常见的动物,黑翅鸢、猫头鹰等保护动物也在我们‘生态保育核’安家了。”运向杰表示。

“生态保育核”仿佛是一座生态岛,野生动植物在这里安家落户,用自然的伟力修复自然,生态群落演替进入良性循环。

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年平均值可达3700个/立方厘米,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以及北京市区负氧离子平均值。

百万乔灌树木、百种乡土植物、四季景观大道……如今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绿脉链接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脉搏,每一次跳动,都洋溢着活力和动能,也为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新的注解。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