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 争当技术尖兵 守护一泓清水
发布时间:2024-04-23 16:29:0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吕望舒 浏览次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南水”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一路奔流向北,最终汇入北京的团城湖。如今,“南水”已成为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以下简称渠首中心)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同时建成投运,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第一哨所。而他们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用青春年华和汗水,守护着一库碧水,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让一滴污染水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承诺,为调水水质长期安全稳定提供着重要技术保障。

扎根一线 坚守信念拼搏奉献

渠首中心,距离河南省南阳市区130多公里,距离最近的九重镇13公里,渠首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真正的“扎根一线”。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监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库区及汇水区)创新立体动态监测网。而在此前,为了全面采集水样,我们几乎跑遍水源地周边每一条河流沟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渠首中心主任罗耀军告诉记者。

走进渠首中心,可以在这里看到一群拼搏的人,一群忘我的人,一群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战士”。他们经受过40多摄氏度的炙烤炎热,也体验过零下20摄氏度的刺骨冰寒;经历过车陷泥坑的困难,也遭遇过船遇风浪的险急,每一个人背后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

他们中有采样摔伤骨折仍带伤工作的王向浩,有不慎掉入冰冷的水库却不忘第一时间调试设备的许高双,有把脑梗偏瘫的母亲接到单位、边工作边照顾的门世争,有刚办完婚礼第二天就携手返岗的曹震、李佩晓夫妇……

为了确保水质安全达标,无论刮风下雨,

还是严寒酷暑,大家都坚持对丹江口库区及入库河流开展日常监测应急巡查。面对水库库容大、气候多变的特点,大家经常迎着狂风、顶着巨浪、冒着危险吃住在监测船上。

“对我们来讲,穿着救生衣跳进湖中维修水质监测浮标是日常状态,掉进水深湍急的河流中更是家常便饭。我们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水质安全和监测数据的精准。”渠首中心副主任、技术负责人黄进从渠首中心建设时就扎根在了这里,对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如数家珍。

渠首中心建设初期,黄进就带领仅有十余人的技术团队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全部熟练掌握了地表水水质109项全分析监测能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称“拼命三郎”。

技术过硬 监测应急“一肩挑”

守护水环境安全,有效处置水污染事件是渠首中心的使命担当。在应急事件的处置现场,大家或顶风冒雪,或忍耐酷暑,吃住都在河滩临时搭建的帐篷实验室里,每天24小时连续值守,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上”。

2021年11月9日,丹江口水库入库支流老鹳河发生水污染事件。渠首中心第一时间响应,对沿河长达200多公里的河段、60多个断面,日夜开展采样监测和分析研判,连续奋战51天,共上报监测数据14610个,累计编制应急监测快报474期、专报424期,为污染事件的有效处置提供了科学及时的数据支撑。

在那次事件中,渠首中心沈力是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人员之一。现场情况摸排、采样点位勘察初选、人员车辆调度等工作十分繁重,每人每天的两百多条通话和24小时及时反馈的信息报表,记录着他的付出与努力。

“在危急关头,我们的使命就是冲在第一线。在应急处置事故中,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多一份努力,水生态环境就减少一分危险。”沈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应急监测人的心声。

同时,在平日里大家也不会放松练兵。他们在各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在2023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大比武活动中荣获了团体赛一等奖。

在这次大比武活动中,渠首中心的李佩晓崭露头角,不仅为团体奖贡献力量,还荣获了个人综合一等奖、技能一等奖、理论三等奖。

李佩晓的丈夫曹震也是渠首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守护着一泓清水的同时,也成为孩子生态环保启蒙的最好老师。

“我们觉得这里虽然没有城市便利的设施条件,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会带着她在水库周边发现美景、亲近自然,让孩子从小体会到自然的美,在她心底埋下绿色的种子。”李佩晓说。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