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探索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 未来十年将完成15项重点任务
发布时间:2024-01-30 10:47:0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文雯 浏览次数:

image.png

经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同意,嘉兴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嘉兴市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水环境质量巩固、水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高效利用、长效管控与机制创新等4个方面15项重点任务,包括56个谋划实施项目、38个远期建议任务类项目。

根据《建设方案》,项目实施期为2023年—2025年,展望至2035年。未来10年,嘉兴市有了自己的“治水方略”。

从0—100%,水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来到嘉兴市南湖的游客,最感慨的还是南湖的水。“现在南湖水真的是太清了,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正在南湖成功堤上散步的王建学说。

在生态环境部此前公布的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上,嘉兴南湖榜上有名。南湖是嘉兴市水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也是《建设方案》的模板。

根据《建设方案》,嘉兴市将以建设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为总抓手,以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重要窗口为总目标,全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共富先行示范区、全国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先行地,精彩展示水环境高位改善、水生态优质共享、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先进成果,重现运河古镇水乡风貌,助推水经济蓬勃发展。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陶岩英介绍,《建设方案》旨在总结嘉兴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共富先行示范区,打造“秀水泱泱”平原河网生态修复先行地,为全国水生态修复提供可以复制推广的“嘉兴经验”。

实际上,在《建设方案》出台前,嘉兴市已经向着这个目标默默努力了十几年。

2012年,嘉兴市市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占比为0,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仅为2.4%,出境断面水质平均为Ⅴ类。

痛定思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十三五”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嘉兴项目和嘉兴驻点帮扶工作组的技术支撑下,嘉兴市委、市政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五水共治”,通过深化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重点水域“碧水行动”实施等,水环境治理成绩斐然,实现由“脏”到“美”的显著转变。

2022年,嘉兴市市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占比为100%,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连续3年保持100%,交接断面水质平均为Ⅲ类;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2%;累计完成81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71个镇(街道)、1665个生活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市累计建成碧水河道670公里,生态缓冲带47.87公里。

在水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基础上,嘉兴市出台了《建设方案》,将嘉兴市全域,包括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和桐乡市,以及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和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纳入建设范围。

“三水统筹”,未来10年锚定水生态健康恢复

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嘉兴市此次出台的《建设方案》还提出了远期水环境保护修复谋划类任务,为水质稳定、水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尽管嘉兴市水环境治理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陶岩英对嘉兴市水环境保护修复面临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断面水质仍不稳定。什么原因造成水质波动?周边水网对嘉兴市水质有何影响?如何评估这种影响?怎么能提前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很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陶岩英告诉记者,“这些都需要专家继续给予我们指导,针对治理修复的难点重点,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技术攻关,真正做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出台《建设方案》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开展水生态修复试点,就是要统筹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生态的保护修复,来提升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我们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陶岩英说。

“《建设方案》是我们二期驻点帮扶的一个重要成果。”“一市一策”驻点帮扶工作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姜霞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同济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以及浙江省嘉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成的嘉兴市生态环境保护“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为《建设方案》出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专家对我们的帮扶指导作用是非常大的。在一期驻点专家帮扶下,我们南湖开展了一个水生态修复试点,取得了成功。《建设方案》也是在二期驻点专家的帮扶下出台的。”陶岩英说。

在驻点帮扶工作组专家们的支持下,《建设方案》对嘉兴市未来的水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

实施分区治理。将嘉兴市全域分为污染控制区、生态修复区、优化提升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实施分区治理。

强化项目推进。《建设方案》规划的四大类共计56个重点项目,涵盖范围包括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提质增效、长效管控与机制创新。预期通过一系列重点项目的有序落地实施,实现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各项目标。

体现嘉兴特色。充分考虑嘉兴平原河网地区特点,以圩区、小流域等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成片、区域性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逐步实现“碧水河道”在全域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逐步提升全市水生态功能。结合典型平原河网现状,建立以水生境保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为支撑的评估体系,逐步推动水环境从理化指标表征的水质改善,向“三水统筹”的水生态健康恢复转变。

立足实际,发挥水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方案》立足嘉兴实际,亮点频出,极具前瞻性。按照“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人水和谐、绿色共富”的原则,《建设方案》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亮点之一是《建设方案》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的有机联系,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和各生态要素协同治理。”陶岩英介绍说:“《建设方案》先行先试,创新示范,积极引进先进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充分发挥水生态修复试点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建设方案》努力建设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幸福河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实现江南水乡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为了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建设方案》提出了五大保障措施。

强化责任落实。嘉兴市“五水共治”办负责统筹推进,分解落实建设目标和任务。市级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在政策配套、项目实施、机制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指导。各地要全面落实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的主体责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将建设任务纳入年度治水计划,提高整体建设水平。

健全工作机制。嘉兴市建立工作进展通报制度,开展建设任务落实情况跟踪分析,定期评估进展情况,加强问题协商推进。将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目标与任务纳入“美丽嘉兴”“五水共治”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部门与专家协同帮扶机制,市级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加强技术指导与工作推进。

加强资金保障。《建设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大统筹水环境治理相关资金支持力度,深化“两山”转化绿色共富模式,依法合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强化公众参与。嘉兴市加大水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重大成果宣传普及和报道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深化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嘉兴模式”,形成公众主动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推广试点经验。系统推进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试点经验,评估水生态保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领域关键技术应用成效,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设备和模式。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