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1:20:26 |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 作者:本站编辑 | 浏览次数: |
国家水网各层级协同建设思考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on for national water network construction at all levels 李原园,赵钟楠,姜大川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 摘要:推进国家骨干网和省市县各层级水网互联互通、合理衔接,对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更好发挥水网整体效益意义重大。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建设,应聚焦“四个坚持”原则,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四水四定”;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好水网布局、结构、功能设计方案与组网方案,统筹好不同层级水网规划布局与建设,统筹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水流调配过程,统筹好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统筹好常态与非常态协同治理。分析了不同层级水网协同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水网规划与建设的基本单元、思路与重点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层级水网协同建设的侧重点。围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互联互通、推进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加强战略储备水源和战略输配水通道建设,提出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建设的重点举措,从完善国家水网“一张网”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层级水网协同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水网;组网方案;协同融合;骨干网;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县级水网 作者简介:李原园,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309037)。
推进各级水网协同建设的总体思路
推进四级水网协同建设,应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根据各层级水网定位和实际特点,聚焦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的建设目标,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动,实现不同层级水网高效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国家水网系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作用。
推进各级水网协同建设的侧重点
水网建设在国家宏观层面和省市县中微观层面需要解决的水安全问题不尽相同,建设单元、建设思路和建设任务的侧重点均不同,应把握好不同时空尺度对水网建设的要求,着眼全局、分类施策,协同推进各层级水网建设。
在规划与建设单元上,国家骨干网应以重要骨干江河通道、输排水通道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聚焦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和库容大于5亿m³的调蓄结点工程,通过互联互通、多源互补、统筹蓄泄,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解决国家水资源宏观调配和流域防洪减灾问题。省级水网应以区域内主要河湖、主要城市为重点,加强与国家骨干网和毗邻省级水网的衔接,开展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供需平衡分析与水资源合理配置,解决省级层面水安全保障需求。市县水网应以市县域内主要河湖为重点,加强与省级水网和毗邻市县水网的衔接,重点聚焦不同用水户的用水需求,开展现状评估和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市县内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灌溉工程建设,发挥好末级水网的作用。
在规划与建设思路上,充分考虑各地区的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各层级水网建设,做好各层级水流综合调配方案与各层级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衔接。对与国家骨干网联系密切的省份,协同推进国家骨干工程的配套建设,衔接邻省水网布局,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对于市县水网,依托省级骨干网,优化市县河流水系布局,结合省级水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完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疏通拓展中小河流、供水管网、灌排渠系等水网“毛细血管”,提高供水、灌溉保障水平。
在规划与建设重点上,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水资源分布,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发挥地区要素、资源比较优势,确保水流要素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合理调配。在水网重大工程项目谋划建设与实施上,既要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和调配枢纽建设,又要注重市县层面城乡供水、灌区等工程谋划,还要加强国家层面战略储备水源和通道建设,更要健全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网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扩大水网覆盖范围,提升国家水网服务水平和质量。
推进各级水网协同建设的政策建议
水网规划与建设涉及多流域、多省份、多部门,工程建设规模大、投资大,运行维护任务重,必须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好水网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1.完善国家水网“一张网”顶层设计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区域网是国家水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应坚持全国“一盘棋”,基于国家水网总体布局,结合区域网和省级水网建设规划情况,预留联网、补网的建设空间,统筹谋划区域网与主网、省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方案与顶层设计,谋划跨流域跨区域骨干通道和重要结点,加快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充分发挥国家水网在更高水平、更大尺度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2.建立各级水网实施协调推进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通盘考虑,分区施策,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推动水网工程加快建设。对于建设周期长、涉及因素多、服务范围广的水网重大工程,应统筹协调多个部门、相关省份的意见,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针对性地解决用地、移民、生态环境、投融资等方面的突出难题,加快推进工程立项建设,省市县层面应服从流域统一规划和管理,强化属地责任和组织实施。
3.加快市县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
结合省级水网建设规划成果和水网先导区建设经验,因地制宜推动市县级水网规划与建设,加强市县级水网与国家骨干网、省级水网的衔接和融合。在市县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明确市县级水网的定位、目标和任务,确保各级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处理好市县级水网规划与其他有关规划的关系,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区三线”等有关要求,将水网重大工程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确保市县级水网规划与各项相关规划在空间布局和项目安排上相协调。
4.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水网工程点多、面广、体量大,涉及用地、用林规模大,部分项目受生态环境、移民、资金筹措、区域协调等因素制约和影响,工程建设的难度不断加大,影响工程立项审批进度。应细化完善立项审批、资金投入、用地、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资金给予倾斜。充分利用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资金,运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
5.健全水网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水网建设具有公益性强的特点,应按照“两手发力”要求,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重大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水网工程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引导作用。对于具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网工程,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给予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空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发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等国有重要资源开发经营、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和投资平台在国家水网工程投资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恢复重大水利工程过桥贷款模式,为水网建设提供利率低、额度高、期限长的贷款,构建持续稳定的融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