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的处理流程中的工艺细节管理(五十四)-污泥处理段的工艺细节管理(5)
发布时间:2022-11-18 09:36: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摘要:上周公众号讨论了污水厂生化处理段的剩余污泥量和污泥龄的统计计算,污水厂通过对剩余污泥量的统计计算后,就能够很准确的对污水厂活性污泥进行控制,而活性污泥的良好的生存状态的保持


上周公众号讨论了污水厂生化处理段的剩余污泥量和污泥龄的统计计算,污水厂通过对剩余污泥量的统计计算后,就能够很准确的对污水厂活性污泥进行控制,而活性污泥的良好的生存状态的保持,来自于对剩余污泥的有效精准排放。这就是污水厂活性污泥的管控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污水厂的运维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地进行生物处理段的剩余污泥产生和排放的统计,提高对生物处理段的活性污泥的工艺管控能力。
污水厂的污泥车间的污泥来源除去初沉污泥和生化段污泥的排放以外,还有一个污泥来源,就是深度处理段的污泥。

通过前面的对深度处理段的分析,可以了解污水厂的深度处理段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污水深度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化学药剂进入到污水中后,通过化学药剂的混凝和絮凝的性质,将经过生物处理段处理后的污水中悬浮的细微颗粒进行混凝沉淀,在经过过滤消毒后排出系统。在深度处理段中的混凝沉淀过程中,投加进水体中的化学药剂PAC+PAM会结合悬浮的细微颗粒,形成大型的絮凝体矾花,由于细微颗粒被化学药剂网捕编织成体积更大的颗粒,这些更大的颗粒的重量也会变大,很快就会形成比重大的化学污泥。
在深度处理单元会设置专门的沉淀区域进行这部分的化学污泥的沉淀,一般会通过斜板管的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到底部后,通过刮泥机推到中心泥斗内,然后通过中心泥斗底部敷设的管路进入到沉淀池底部的设备间,在底部的设备间内,会进行两条路径的去向选择:一个是在回流泵管道内进行回流到前段的加药搅拌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内进水、投加的药剂、回流的污泥一起混合搅拌,重复回流的化学污泥颗粒提升了化学药剂的混凝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另一条路径就是通过剩余污泥泵,将一部分化学污泥排放到污泥脱水车间进行污泥脱水。

这部分化学污泥的排放的确定也是在污水厂的深度处理单元管理中较为关键的管理细节。由于深度处理单元的污泥采用了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混凝絮凝,在沉淀池底部还完成了浓缩的过程,因此在采用高效沉淀池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池底部污泥斗内的化学污泥的浓度可以达到25~50g/L以上,越高的污泥浓度可以强化混凝沉淀的效果,同时这部分化学污排入到污泥处理段,也能改善活性污泥机械脱水过程中絮凝效果。
这部分化学污泥的排放的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或者沉淀池的泥位测量来进行。计算的方式,是通过检测二沉池出水水质和高效沉淀池的出水水质后,相减得出高效沉淀池的去除浓度,和每日处理水量相乘后,加上化学药剂的投加量后,就可以得出高效沉淀池的每日污泥产量。再根据沉淀池底部污泥斗内的污泥浓度,计算出每日污泥产量浓缩到污泥斗内污泥浓度后的体积,这就是需要排出系统的剩余污泥量。根据剩余污泥泵的流量和运行时间,将计算得出的每日产泥量排出系统外。这种计算需要对二沉池出水、高效沉淀池出水的水质,特别是SS数值进行每日化验检测;对高效沉淀池底部污泥斗内的污泥浓度进行检测,对每日投加进高效池内的化学药剂数量进行统计后进行计算。污水厂对深度处理单元的过程数据监控,是进行计算排泥的数据支撑基础。

通过沉淀池的泥位监测排泥,也是一种简单便捷的监测方法。当沉淀池下部的污泥层的高度不断升高时,也就是深度处理单元的污泥量越来越多的直观表现。高效沉淀池会通过在侧壁外墙上设置多点取样阀门,通过依次打开这些阀门放出污泥,检查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层的位置,然后根据斜管上部污泥翻泥情况,设定排泥的高度,当通过阀门排泥监测发现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就进行化学污泥的排放,这是一种物理机械的手段进行的排泥。基于泥位的排放还可以利用安装在沉淀池的泥位计来进行,根据观察斜管上污泥堆积情况,设定泥位计的排泥高度,当发现达到泥位计高度时,及时进行化学污泥的排放。
深度处理单元的剩余污泥排放,一定不能无限量的长期排放,长期排放,会大大降低污泥斗内的化学污泥浓度,造成回流污泥中的污泥颗粒数量极少,混凝效果下降,严重时失去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的捕捉能力,因此要根据计算和污泥层高,进行合理的排泥量的选择。
污水厂的深度处理单元的化学污泥可以浓缩成很高的的浓度,高浓度的污泥在管道中的流动性会变差,特别是一部分化学药剂的作用下,这部分污泥的沉淀性能良好,当深度处理单元的沉淀池长时间没有排泥的时候,会造成这部分的污泥对剩余污泥排放管的淤积堵塞。在日常的运行中,要保持深度处理单元的剩余污泥定期定时定量排放,才能充分发挥深度处理单元的工艺功能。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