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收集中的真空负压收集系统介绍
发布时间:2024-12-16 16:46:40 来源:污水收集中的真空负压收集系统介绍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最近知道该写什么内容,所以发文章较少。各位同行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后台发信息交流哈,我看到消息一般都会跟大家交流的。


污水的收集主要包含重力收集和非重力收集,其中非重力收集包括污水泵站或真空负压收集系统。


通常情况下,污水优先通过重力收集,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污水收集能耗。但重力收集意味着管道的埋深会增加,施工成本和难度也会同步提升。


非重力收集通常会适用于地势起伏较大或无条件埋设重力管道的地区,例如沿河的一些居民楼等。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真空负压收集系统(纯手码字,用时1小时)。

1、真空负压收集系统的组成

真空负压收集系统通常包括了负压收集器、污水输送管道、负压罐、真空泵、污水泵、污水收集池等,如下图所示。

图片

负压收集器,安装在污水排口处,用于直接收集污水。收集器内有液位开关和负压阀,当收集器的污水水位超过一定位置,则会自动打开负压阀,污水则会通过负压阀进入到污水输送管道,从而输送至负压罐内。

污水输送管道,分布于整个负压收集系统,是污水输送的通道。这个管道通过真空泵抽真空后处于负压状态,一旦负压阀打开,污水则会被管道中的负压吸入到负压罐内。

负压罐,一般安装于负压站内,用于实现污水收集管道的负压,也用于储存收集的污水。负压罐通过真空泵抽真空而处于负压状态,与负压罐相连的污水收集管道也处于负压状态。负压罐内设置真空度表和液位计用于监控真空度和污水液位。

真空泵,一般与负压罐相连,用于保持负压罐和污水收集管道的负压状态。

污水泵,一般与负压罐相连,用于将真空罐污水抽送至污水收集池(污水收集池作为污水储存池)。

2、真空负压收集系统适用场景

一般情况下,都会优先选择重力收集管道,再则选用污水泵站输送。但有一部分特殊场景,可能无法实施重力收集和污水泵站,则会考虑这种真空负压收集系统。

(1)河道沿线居民楼的排污口。这类排污口位于河岸居民楼的后面(沿河),并且无法在居民楼内整改至居民楼前面。而河道内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河道行洪断面、河道河床现状等),无法设置污水收集管道和污水泵站。因此可能会选择选用真空负压收集系统。

(2)地区居民楼的落差极大。这类地区的污水收集难度大,如果采用污水泵站,可能需要很多个污水泵站才能保证污水收集率。而真空负压收集系统则可以用一个动力站(负压站)实现落差大地区的污水收集。

(3)沿鱼塘边建设的居民楼。这类居民楼的情况与河道沿线的居民楼类似,也是没有条件在污水排放口处设置重力管道,所以可能会采用真空负压收集系统。

(4)其他的一些特殊的工况。

3、真空负压收集系统的注意事项

个人建议来说,污水的重力收集和污水泵站的方式比真空负压收集系统更加稳定,维护成本也低一些。

考虑采用真空负压收集系统时,以下事项需重点关注:

(1)收集器内的生活垃圾。收集器内的负压阀是污水收集的关键部件,一旦生活垃圾把负压阀堵塞,收集器则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污水进入收集器前,建议设置化粪池,并在化粪池后增设格栅井,再进入到收集器中。

(2)收集器的供电问题。收集器的负压阀是通过收集器内污水液位动作,那这个信号如何实现,如果采用直供电,则施工过程的电缆用量极大。如果采用太阳能,那还需要考虑太阳光照和电池续航等问题。

(3)收集器的维护问题。上一部分谈到河道和鱼塘沿线不方便设置污水重力管,所以设置了真空负压收集系统。那么这个收集器位于河道和鱼塘内,后期运营维护期间需要坐船维护,操作难度和安全风险都比较大。

(4)污水输送管道的施工质量。由于污水输送管道也是真空负压系统维持负压的管道,因此对管道的施工质量要求极高,一旦某点管道因施工质量问题导致漏气,整个负压系统的真空泵则会一直工作才能保证系统的真空度。

(5)负压罐的液位计问题。如果大量生活垃圾被输送到负压罐内,则负压罐内的液位计则可能存在误报的情况。负压罐既要保证真空度,又要定期把负压罐的污水打到污水收集池,导致负压罐液位计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并且负压罐液位计的维修难度也较大。

4、最后的话

真空负压输送系统,用于干净的介质确实有较大的优势,例如自来水或河水的输送。因为干净的介质不会经常堵塞系统。

对于在污水收集中的应用,我还是那个结论,如果现场有条件,还是优先考虑重力收集,再考虑污水泵站。如果实在没办法,再考虑采用真空负压收集系统,并且要重点关注以上提到的注意事项。

真空负压收集系统,虽然设备组成不多,但是空气渗漏比污水渗漏严重很多,很难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真空度。负压收集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工作量比较大,需要保证负压罐、收集器、收集管道、污水泵、真空泵都正常(对比污水泵站,日常只要保证水泵正常运行即可)。


当然,所有技术都会在实际应用中更新迭代升级,我所了解的一些信息可能有些滞后了(2022年),可能厂家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那后面就看各个专业厂家的补充建议吧。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