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水有方!北京智慧水务数字孪生体系初步形成
发布时间:2024-11-27 16:52:41 来源:净水技术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今年汛期强降雨时,北京智慧水务院轻点鼠标检验山洪沟道洪水识别模型。该模型是数字孪生建设应用场景一部分,为水务管理和防灾减灾助力。


图片

导读
今年汛期强降雨时,北京智慧水务院轻点鼠标检验山洪沟道洪水识别模型。该模型是数字孪生建设应用场景一部分,为水务管理和防灾减灾助力。北京水务局积极推进水务数字孪生建设,目前体系初步形成。一方面构建多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如山洪沟道洪水识别模型可实现实时产流识别、预警等,还需多样样本 “训练”。同时,依托 “北京模型” 提前研判灾害风险。另一方面搭建数字孪生基础底座,有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一数贯通。此外,按 “1 + 2 + N” 总体框架稳步推进建设,多个项目构成 “智慧大脑”,将让水务管理更科学。

“密云区大黄岩河沟道站点,一键上电。”今年汛期北京市发生强降雨期间,北京市智慧水务院感知与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检验了该院自主研究的山洪沟道洪水识别模型的准确度。作为数字孪生建设应用场景的一部分,该模型为水务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更智能化的技术支持。

北京市水务局基于北京“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水务数字孪生建设。目前,结合数字孪生项目建设与智慧水务1.0建设成果,北京水务数字孪生体系初步形成,进一步提升了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01.

构建多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

据北京市智慧水务院感知与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人员高涵介绍,基于视频识别的山洪沟道洪水识别模型,可实现山洪沟道实时产流识别与展示,提供沟道洪水水域范围识别和预警服务,支撑流域山洪洪水预报调度数字孪生场景应用。

构建较为精准的模型,需要进行大量的样本收集,包括晴天、阴天、雨天、白天、黑夜、四季等不同场景的图片和视频样本,让模型学习水域和产流特征。

“只有样本场景越多样、数量越多,模型‘训练’效果才会越好。到8月9日降雨测试时,样本数量已达2.4万多张,当天检测的密云、怀柔19个沟道站点,准确率达89%。”高涵说。

高涵告诉记者,沟道摄像头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如果想了解某条沟道在降雨中是否产流,一键即可上电唤醒,水务视频服务平台接收到上电状态后,数字孪生水旱灾害防御平台自动调用视频平台接口,判断沟道是否有水,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该模型已在数字孪生水旱灾害防御平台上线,进一步提升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图片

▲工作人员查看孪生场景中断面信息

杨朴介绍,截至目前,水务大数据中心已累计汇聚结构化数据约14.6亿条,文档、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约833万项,为37家单位提供了701项数据服务,数据共享服务保障率为100%。“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构建智慧水务大模型,已经初步实现了基于自然语言的防汛和水资源智能检索,一问一答间就能获取各类数据,还推出了接诉即办智能助手等应用。”杨朴说。

03.

稳步推进数字孪生建设

“我们依据《北京市水务数字孪生流域总体工作方案》和《北京市水务数字孪生总体集成工作要求》,按照‘1+2+N’的总体框架,指导密云水库、永定河、南水北调等开展数字孪生设计。”杨朴表示,“1+2+N”具体包含一套数字孪生共性能力,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两大核心业务应用,以及N项智能化业务应用。

图片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泵站工程调度运行驾驶舱示意图

这些项目共同构成北京水务数字孪生体系,协同组成北京水务的“智慧大脑”。“我们将加快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培育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新质生产力,完善‘北京模型’体系,强化‘实用、好用、管用、大家用’的场景化设计,统筹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的共享应用,让水务管理更科学、精准。”杨朴说。

 

来源:北京智慧水务数字孪生体系初步形成-行业新闻-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图片源自网络,转自”数字孪生城市“订阅号,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排版:《净水技术》编辑 李滨妤
审核:《净水技术》社长/执行主编 阮辰旼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