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久辉院士: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几个难题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4-08-13 11:19:07 来源:给水排水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在第二届城镇净水厂建设与运维技术推广交流会上,曲久辉院士分享了关于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几个难题与应对策略的主旨报告,针对中国乃至全球饮用水水质现存及未来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客观的分析和解读,他特别提到,“20多年来,中国在供水质量、供水科技、供水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在国内国外已经取得很大成绩的情况下,水质的未来发展仍然存在三个主要难题,未知病原微生物控制、有毒无机物的极限去除、有毒有机物的高效去除。


一、 未知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世界上有20多亿人用水不安全,并不是消毒副产物等因素,而是许多人关注的生物问题。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微生物量过高,不仅影响水质,达到致病剂量时,还会导致胃肠炎、腹泻、霍乱等人体疾病。据研究,水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于循环体系的粪便代谢过程,会产生已知或者未知的致病微生物,进入水循环中。


Image


因此,高风险介水病毒的应对措施,应着重在水介质中典型病毒的准确检测方法、未知和已知病毒的预警技术、饮用水中突发病毒的高效处理和快速消杀、供水末端水质安全保障措施、致病生物健康危害的供水全过程防范系统改善等方面下功夫,如国内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一“长江流域饮用水病原微生物数据库构建及风险管控技术”,拟通过建立完备准确的数据库进行预防和控制。


Image


碘作为水中常见的无机物,在中国山东、内蒙等地多有出现,水中碘含量过高会导致甲状腺肿等疾病,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有毒副产物,故而实现碘的去除也十分重要。碘在水中主要是以碘酸盐的形式存在,此时是无法去除的,但可通过将碘酸盐转换为碘单质,再利用吸附的方法进行去除,但在转换过程中又会涉及到加药,随之而来的药剂问题和成本问题让碘的去除难度有所增加,所以还有待新方法的发掘和应用。


总之,对于水中有毒有害无机物的控制,一方面应当从水源入手,以更清洁的水作为水源,另一方面,是采取高效的净化手段,两相结合,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三、 有毒有机物的高效处理

美国环境保护署在2023年实施的饮用水标准中提到,将全氟化合物(PFAS)中的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基磺酸(PFOS)的最高污染物水平控制在4ng/L,极低的浓度限值震惊世界水行业的同时,也让人怀疑其合理性和参考价值。


Image


目前去除全氟化合物的可行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改性活性炭,例如有研究用硅酸盐进行改性,增加活性炭表面的亲水性,不仅没有毒性,而且成本较低;二是从管网的羟基铁化合物能吸附部分全氟化合物入手,研究管网内全氟化合物的分布,将其控制在水龙头之前;三是生物处理的方法,微生物在特定金属催化酶的作用下敲掉全氟化合物端点上的一个氟,破坏其结构。


<img preview="1" class="rich_pages wxw-img js_img_placeholder wx_img_placeholder" data-backh="179" data-backw="562" data-galleryid="" data-imgfileid="507581387" data-ratio="0.3175925925925926" data-s="300,640" video.shuiwujia.com="" fprx9yoqwfqmgqee3x43nft2ljko"="" data-type="png" data-w="1080" data-original-style="width: 100%;height: auto;" data-index="16" src="http://video.shuiwujia.com/Fprx9YOqWFqMgqeE3x43NFt2ljKO" large="http://video.shuiwujia.com/Fprx9YOqWFqMgqeE3x43NFt2ljKO" _width="100%" crossorigin="anonymous" alt="Image" data-pswp-uid="8"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line-height: 1.5;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able-layout: fixed; max-width: 100%;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width: 661px !important; height: auto;">


总结起来,应对全氟化合物需在源头控制、监管体系、净化技术等方面下足功夫。


综上,目前乃至未来十年水行业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未知和突发性致病微生物的监测与防控,二是毒害化学物质的极限残留。随着更深入的研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相信更安全更健康的饮用水指日可待。


*文章由陈奕汝整理。陈奕汝: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学生,曾获“天骄湾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等,曾参与过相关全国水质调研工作等。责任编辑:王祺、张肸同;校核:李新鑫。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