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以数智化监测保障黄河水体健康 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发布时间:2024-07-26 17:30:43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翔宇 浏览次数:

在兰州智慧黄河平台的大屏幕前,记者随机选择了“榆中县宛川河入黄口”这一点位。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项目软件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开发负责人把多才只点击了一下,累计报警次数、问题详情、分析记录等信息便全部显示了出来。“这只是我们布设的众多点位中的一个。黄河兰州段13.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有智慧平台的‘眼线’,各项监测信息全部一览无余。”他自豪地说。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甘肃省兰州市近年来加快建设智慧平台项目,使得科学化、智慧化管理黄河成为可能。依靠科技支撑,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2023年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稳定保持Ⅰ类水质。近日,记者来到兰州市实地探访智慧平台是如何运行的?具有哪些高科技功能?

智慧平台具备实时监控等多项功能

打开智慧平台的“断面监测”模块,各个断面便按照国控、省控、市控等类别信息显示在屏幕上。打开监控视频,把多才挑选了安宁区农科院这一点位,屏幕上便立刻显示出了实时监控画面。

“为了覆盖兰州市黄河流域1.3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我们新建了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高清监控设备。实时监控画面可以实现近景和远景的切换,下一步还会增加和优化智能识别能力,提升监控水平。”把多才说。

智慧平台除了可以实时监控,还提供了告警溯源、实景三维、企业VR等多功能融合,帮助执法监测人员更好地发现问题。以榆中县宛川河入黄口点位为例,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钟晓强向记者解释:“通过水质自动站以及AI摄像头设备感知,关联企业污水处理、排放相关信息,系统后台第一时间分析研判水污染问题,追因溯源,给予分析结论。同时,将事件派发给相关执法管理部门。他们在移动端处理后,会将相关报告同步至平台,形成闭环。”通过屏幕可以看到,历史告警中问题详情、分析结论、问题反馈、报警记录和统计等信息清晰地标注在点位的模块中,形成了水环境监测、预警、巡检、协同调度等应用功能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日夜守护

驱车行驶至西沙大桥附近,一座正在试运行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坐落在黄河边,这里地处西固工业园区,黄河从这里进入兰州市区段。从外面看过去,这座小房子其貌不扬,内部却充满高科技。控制单元、水质在线离心机、实验台等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外面的采水单元,系统每小时将黄河水采至预处理单元,并对黄河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和温度5个参数进行检测。”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建超指着漂浮在河上的采水浮筒说,“同时,站点会每4小时对黄河水的总氮、总磷等指标进行检测,一旦超标,留样单元便会立即留存,所有的数据便会上传至相关部门的平台。”

李建超作为这个站点的运维负责人,平时大部分工作都由高科技设备“包圆”,他只需定期进行巡检,核查仪表及站点质控,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这是我们6月的核查数据,从试运行开始到现在,运行数据还是很稳定的,各项质控数据有效率达95%以上。”他一边打开控制单元展示一边说道。

不仅在这一点位,中山桥、黄河大桥、元通桥……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布设在各个断面,均能第一时间锁定污染源,犹如19名士兵日夜守护着母亲河,实现精细化、网格化管理。

全力保障黄河水体健康

“过去断面出现水质波动时,我们很难第一时间锁定问题来源。如今形成了网格化监管,不仅节约了搜寻成本,还能更加及时地找出问题、切断污染源,保障黄河水体健康。”钟晓强说道。

此外,人工排查过程中,难免会有漏判、错判的情况出现。智慧黄河平台的引入,缩小了人工监测的范围,减少了执法人员盲区,提升了精准化治污的能力。

据了解,此项目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验收,届时将正式投入使用。目前除了告警功能外,对于下游断面的影响分析功能还在开发中。“上游断面水质发生波动时,平台能测算出其他断面是否会受影响,水质是否超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把多才举了个例子。

此项目还会对软件应急管理方面进行提升。例如,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如何能够快速将应急物资运送到点位。同时,还会考虑开发专家视讯模块,实现专家不到现场就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应急处理建议和措施。

新增的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高清监控设备能否满足监测需求?钟晓强给出了答案:“从当前形成的一级网格来看,新增设备已经基本满足需求,后期也会根据水质情况及监测覆盖范围的变化进行调整。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将整个平台运行推入正轨,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更好地服务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