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未来|对智慧水务说NO的专家们
发布时间:2024-04-07 10:47:23 来源:未来新水务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对于水务行业来说,“智慧水务”是一个代表未来、讨论度高,同时又面容模糊、难以界定的词汇。尽管近十年来,智慧水务相关产业规模连年升高、增速不减,示范案例遍地开花,关于产业方向及研究成果的讨论频繁进行,但在生机热闹的同时,相关讨论仍然缺少共识搭就的坚实基础。本文基于近期召开的“智慧水务与科技创新(西湖)高峰论坛”中的研讨内容,对智慧水务相关的概念内涵及基础背景进行梳理,以期对齐基线、凝聚共识。


图片


定义:什么是智慧水务?

省流版:讨论为时尚早,ChatGPT的到来才刚刚开启智慧水务初级时代。

详细版:

“智慧水务”在中国有过多个不同版本的“前身”,包括水务物联网、自动化控制、智能水务等。后来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的树立,“智慧水务”概念被提出并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体系,随即成为近十年来行业统一用词,行业开始高速发展。

在国际相关讨论中,这一概念则更多是以“数字水务(digital water)”的面貌出现,研讨内容主要围绕水务行业如何开展数字化、如何搭建模型,如何把物理资产、数字资产捋顺,如何打通资产、打通数据等。

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国际水协会(IWA) 战略和发展总监李涛介绍:“国际上对于水务智慧化的讨论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一般将智慧化分为data(数据)到information(信息)、到knowledge(知识)、再到Wisdom(智慧)四个阶段。水务行业发展到现在,大致到了information与knowledge之间的阶段,被称为‘数字水务’,还没有上升到Wisdom的阶段。

图片

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在不同水务细分领域的渗透情况。技术可用性得分(TAS)指的是这些技术在水务行业各个细分领域应用的普及率和可用性。0分表示较低,3分表示较高(图源:IWA数字水务页面)

名词概念的不同、发展顺序的先后、关注重心的差异,为“智慧水务”带来了一定的割裂感。行业经常提及的“智慧水务”,是水务智慧化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最理想化的结果。而我国水务行业所处实际,仅进展到数字化阶段。我国早早地将目光和定位都锁定在了智慧化进程的最终目标上,行业开展的各种交流探讨也大多着眼于此。超越实际发展阶段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边研究边了解”的现状。

“我从做模型到做智控,大概有25年时间。但很长时间里,我对‘智慧水务’这个名词一直找不到感觉。在中文里,有个说法叫‘静极生慧’,意思是极其安静的情况下能够领悟到一些道理,这是智慧。而我们做的这些事跟智慧没有关系。”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施汉昌表示,“直到三年前大模型ChatGPT出来以后,我才找到一点感觉。当这种类似于人类思维语言的、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用到水务行业中,才能真正称得上‘智慧水务’。这个目标非常高远,路也很长。”

“很难给出一个‘什么是’的解释,新是相当于旧而言的。”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刘伟岩表示,“即便是行业都认可的一段解释,它描述的其实是智慧水务与传统水务的差别,它是永远在路上的。” 

目的:智慧水务是为了实现无人值守吗?

省流版:如果智慧水务要是以无人值守为目标,就太low了。

详细版:

受制造业智能化浪潮的启发,一些观点认为,智慧水务的目标是实现水厂的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打造水务行业的“黑灯工厂”。从国际上来看,不少水厂因其自动化和设备设施基础良好,早已实现了“无人化”,值班人员在中控室监控即可。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经验比机器更可靠,技术替代成本远高于人工,此外,在我国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且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单一维度地追求少人化或无人化的“黑灯工厂”,也有悖国情。

“如果智慧水务要是以无人值守为目标,就太low了。” 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臣判断。实际上,在不少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厂,仍然会为了就业指标而雇佣很多劳动力。

他认为,“智慧”应瞄准那些人干不了的、超出人的反应能力或可接受范围的事情,去解决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是需要急速反应的,比如将某个阀门每一秒钟开一下,这是人做不到的,自控系统能做到;二是非常慢的工作,比如污泥龄调控,周期长达两个月,需要天天盯着、天天计算,人很容易受不了,就可以交给机器去做。”

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刘伟岩则认为,工厂是否黑灯不是关键,重点在于,利用智能来降低工作强度,使更多员工能够脱离基础工作,转而更多地从事创新型工作,发挥个体的真正价值。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水务智慧化的最后阶段应是数字孪生,其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未来情景分析、历史数据校准等模型进行投资规划;数据为不同的运营策略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操作员培训;能源资源节约或合规管理的在线优化;资产管理和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应对污水流行病学等。

困境:其他行业经验能直接复制在水务行业吗?

省流版:水务是在未知的体系里做监测,传感难度有亿点大。

详细版:

在水务行业开展智慧化之前,传感、智能控制等行业已经经过了多年发展。因此,在不少行业之外的人看来,这些既有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水务行业中,是“小Case”。而实际上,相比于一些广泛应用、运转良好的行业,水务行业有其特殊性。

施汉昌分析:“如化工行业,产品纯度高、可检出量大,而到了水监测中,体系复杂,可检出量也很低。此外,水务行业需要的传感是多维度的‘感’,有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这些信息要想都收集起来,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所以,化工行业是在已知的体系里做监测,而水务是在未知的体系里做监测。”

在此情况下,已有的传感器产业就显得“不够用”。尽管很多国际品牌仪器质量过关,但在水务行业仍有很多需求不能满足。可以说,水务领域的传感市场,存在诸多需要突破的瓶颈,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快、准又相对廉价的技术。一方面,需要基于最新光学微纳传感技术,探索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跟图像识别相结合,来扩大传感边界。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识别分析软件,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施汉昌表示。

基础传感能力的缺失,导致了我国水处理行业的自动化进程暴露出很多明显短板。“数据采集环节,目前仍然以人工离线采集为主,自动实时的采集很少。由于水处理行业本身数据种类多,水质指标、温室气体、臭气等在线监测难,传感器时间分辨率低,数据噪声干扰大等原因,能够收集上来的可用信息非常少,数据质量差。”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副主任朱亮表示。

图片

应对:跳级导致的短板,要如何补课?

省流版:建议回归本真,关注监测,关注数字化。

详细版:

复杂异构数据,是后续表达、分析、应用的基础,数据采集及质量不过关,导致数据系统仍然以采集、传输、查询、显示为主,增殖、优化、决策控制少。系统运维及系统控制更是无从谈起。而数字化转型需要广泛部署传感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以及带有智能执行器的自动化系统控制。在全球水务系统,这种设备的采用进行都相当缓慢,与电网相比,大多数水务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覆盖率和数据可用性显著较低。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水务智慧化的程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实际应用中,依靠数学模型,也仅能实现一些体量较大、控制要素清晰简单的环节,如曝气、回流的控制。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郝晓地介绍:“即便在荷兰,所谓的自动化控制,最多也就是将数学模型结合两个传感探头——一个是溶解氧、一个是氧化还原电位,将其融合到运行中,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 

在我国,对“智慧水务”的过早关注更是带来了一定的“跳级感”,包括行业对于全局谋划讨论过多、对于实际监测关注不足等。施汉昌解释道:“就像我们打算一个地方建房子,图纸都有,就是缺砖。所以我们需要补上自动化的课。”

对此,未来新水务多位专家呼吁,水务行业应当回归本真,在讨论“智慧水务”之前,先关注监测,强调数字化。行业当务之急应是加速建立业务数据挖掘能力,而非信息化软件技术开发能力。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