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6:36:24 | 来源: 熵澜水务研究 | 作者:本站编辑 | 浏览次数: |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举措,科学溯源则是必要前提。当前,管网漏损居高难下,原因复杂,既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作者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提出了新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新思考,供同行、水司企业参考。
1、供水产销差率与漏损率
供水产销差率 =(产销差水量/供水量)×100%
计量产销差率=【(供水量-计量售水量)/供水量) 】×100%
供水漏损率=(漏损水量/供水量) ×100%
由于授权免费水量在整个供水量中占有较小的比例,对供水企业来说,实践操作往往以供水产销差率的计算替代供水漏损率来评价漏损控制的状况及效果。
2、供水产销差率与同步供水产销差率
同步供水产销差率= (相同计量周期产销差水量/供水量) ×100%
=【(供水量-同步售水量) /供水量)】×100%
同步售水量=【∑(单个用户实际计量售水量/单个用户实际计量周期))】×与供水量一致的计量周期
以年为周期,供水产销差率和同步供水产销差率较接近。
以月为周期,应更关注同步供水产销差率,更能反映漏损的真实状况,便于过程控制需要。
3、区域供入量与供水量
区域供水量= 供入量- 区域转出量
区域转出量不计入售水量,馈水量计入售水量。
产销差率分子:供水量-售水量 =供入量- 区域转出量-售水量=供入量- “售水量” 相同
产销差率分母:供水量、供入量 较大差异
在售水量不变情况下,较小供水量有更大产销差率变化。这也是产销差率较高区域漏损控制初期指标下降不太明显的原因,也是持续坚持漏损控制的必要性所在。
售水量的增加比同样供水量的降低带来更大的产销差率变化。
针对特定的区域,随着供水量变大,产销差量比供水量有更小的变化,产销差率有变小的趋势,供水高峰期间的产销差率较小。
产销差率反映的是经济效益指标,绝对值不能完全反映产销差控制水平的高低。
因此:
1、产销差率的指标仅针对特定区域,尽可能不要针对不同区域作横向的比较,不能简单地以产销差率指标的绝对高低反映控制水平的好坏。
2、产销差率的比较、考核基于特定区域同比的相对值更有意义,也更为合理。
漏损控制策略的思考
横向水平衡
纵向水量平衡
基于物质守恒定律及水的连续性方程,无论某一点或某一区域,均存在进来的水量和消耗的水量保持平衡。
横向和纵向水平衡比较
管网区块化的思考
区块化(district blocking system)与DMA(district metering system)
DMA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DBS也是广义的DMA。 狭义的DMA,核心是以区域最低夜间流量来监控管网真实漏损的状况。更多反映在操作机制层面。
DBS通过计量形成“划定的区域”,强调责任分区,反映在管理体制层面。一个狭义DMA也可是一个DBS。
管网布局区块化
规划新区:阶层区块化
现有管网:结合阶层化区块理念,考虑地形、地貌、管网结构、行政区划情况按照区域采取区域的区块化,高阶的区块体现为更大范围的区块。
整个管网布局:
大块 →小块 → 若干DMA+可能的虚拟DMA。
对于末端区块,一个独立供水水力单元的街坊形成一个DMA,一个路格可涵盖多个DMA及一个虚拟DMA。
DMA中尽可能少涵盖道路管网(非片区式),一方面环状管网复杂,另一方面,漏损主要在街坊,道路易于控制。
规划设计阶段引入区块化理念。
二级分区规划依据类似一级分区。供水面积、供水管网长度、服务用户数等相对平均。与对应的街道社区分界相结合,便于后期属地管理需要。
分区运营管理的思考
形成有效分区基础上,建立合适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系统,利用数据实现产销差由下而上的控制,由上而下的评估核定(上级区块反映体制需求,间接漏损控制,DMA体现直接漏损控制需求)。
●道路供水干管具有较少的漏损,易查。可通过管网普查(强调共性控漏措施)。
道路漏损的大小通过自上而下产销差的评估核定(区块内道路产销差=区块内产销差- DMA小区产销差=区块内供水量-所有DMA总表水量-DMA外售水量)。
● DMA小区和村级区块是产销差的重要问题所在,也是控制的重点(强调针对性个性化控漏措施)。
DMA表的最低夜间流量用于控制DMA内物理漏损。
DMA内的产销差与物理漏损量差值反映DMA内表观漏损状况。
可系统性地对DMA进行主动漏损控制。
利用最低夜间流量指导查漏,增强查漏信心。
通过相关信息化系统监控查修漏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泵房管道、水池(水箱)、室内进户管(立管)等二次供水设施的漏损不容忽视,漏损量巨大,因原并非为水司管理(现状也只是部分委托水司管理),往往不为水司关注。特别针对内管漏难发现,涉及到具体用户也存在难沟通、难修复,可采用非原位修复方式修复。
通过建立DMA总分表的配对关系,通过集成必要的DMA总表数据、各分表营销数据,通过设定必要的规则(如同步售水量的折算),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计算。
定量的计算足以用于定性的分析和判断,再针对性地对特定DMA进行针对性处置。
DMA表观漏损的计算
DMA内倒装表偷用水量估算
其他思考
1、产销差控制是全员的任务。
2、分析假把式、执行真把式。
智慧水网是产销差控制的分析工具,产销差指标的降低重在控制措施的采取和执行。
3、养护和营销工作的融合。
所、站观念的转变。
懂养护、知营销人员的培养。
4、产销差控制需要投入。
养护成本、计量成本的上升≠总成本的上升
5、相关政策的因时而化。
如新装接水相关政策需要改进。地下室、物业、门卫、饮水机、绿化、垃圾房等处违章用水的普遍存在。
居民诚信体系的推动和应用。
水司公益性与企业特性的有效权衡。
(1)漏损控制首先要清晰认识漏损,明确控制的方向。
(2)通过管网区块化及分区计量管理是未来管网管理的方向及必要的手段,实现了定时、定点、定量漏损。能够可系统性地对DMA进行主动漏损控制。
(3)漏损问题可控、可降,关键在不断持续的采取措施。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