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专号 · 报告文学
发布时间:2019-09-11 15:59:03 来源:广西文学杂志 作者:透透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190911154515.jpg

→ 透透 本名何秀萍,壮族,高级工程师,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作品发表于《民族文学》《广西文学》《红豆》《安徽文学》《青春》《岁月》《青岛文学》等报刊,曾获第四届《广西文学》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文学歌曲创作征文散文二等奖以及南宁市优秀作家称号等。



走出邻避之困

 

王久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以一己之力,用镜头改变了亿万人心,推动执政高层把生态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还给城市管理科学贡献了一个全新的术语:垃圾围城。是的,调查资料告诉我们,至21世纪初,我国六百六十多个城市中,三分之二被垃圾环带包围,病媒虫害滋生,土地资源被侵占,空气和水体被污染。在这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但每个人都喊:别在我家后院,请垃圾处理离我远远的。这就是“Not In My Back Yard”(缩写“NIMBY”,译为邻避)。垃圾,从来都不是一个美好的词,但垃圾处理却始终是一件关乎重大民生的事,南宁也不例外。

2012年至2015年,是柳沙半岛邻避效应最为严重的时期。只要天气回暖,南宁的东南风一吹,我就要带着站里的同事们往柳沙半岛跑,采气监测,沿街巡察,随时监控来自邕江对岸垃圾填埋场臭气对这片区域的影响,回应居民投诉,指导和预警填埋作业,每天跟打仗似的,心急火燎,紧张兮兮。

柳沙半岛原来是南宁郊外一个国有园艺场,偏安一隅,种植龙眼、荔枝和芒果,改制后,职工大都另谋职业,园地基本荒置。 2006年,市委、市政府开始规划建设五象新区,2009年南宁大桥通车之后,与五象新区隔江相望的柳沙半岛,便先成了开发热点,区党校、国宾馆、住宅小区,大片楼宇迅速拔地而起,河堤的园林绿化也随之配套。经过三四年的开发后,柳沙半岛很快成了人口聚居地。廓桥观山水,翠木映红荔,都说柳沙半岛是块宝地,宜人宜居,百里邕江,绿水碧波,在这里弯成了一个大“S”,像位舞蹈的傣族姑娘,性感而妖娆。沿江两岸,则山青谷翠,下游有青秀山依傍,中段有邕州八景之象岭烟岚作屏障,三座跨江大桥,畅通南北,环岛滨水公园,曲径通幽,一条江水的风姿和美丽,在这里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半岛,无论是公园散步,听鸟语虫吟,还是江边驻足,看夕阳流水,都是件惬意的事情。

然而,矛与盾总是如影随形,城市进程一路高歌猛进,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尘霾、垃圾、污水,这些建设开发和居民生活排放的污废治理,成了一件又一件棘手的事情。柳沙半岛最大的环境压力,便是来自五象岭山谷的城南垃圾填埋场。

这是当时唯一一座负责处理全市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场。建设之初,它与周围人口居住点都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柳沙半岛也还没有开发。从1996年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到2004年二期工程环评、设计直至2006年竣工时,这里的周围环境一直都荒得瘆人,沟谷深纵,人烟寥寥,山上还有许多土葬的私人坟地,不时听在场部值夜班的人讲,哪天半夜看见了对面坡头坟墓的幽灵鬼火,哪天三更又听到了偷葬者压抑的嘤嘤哭声,吓得人一身冷汗,脊背发麻。而冲沟的唯一出口处,则是南宁市最大的公墓园青龙岗,横过冲口的那截公路,无论太阳多大,天气多热,每次路过,我都觉得阴风飕飕,寒气袭人。记得我们做二期工程环评监测时,有一个大气采样点便在青龙岗墓园。因为七天连续采样要守机过夜,所以这里就派了个男同志,一位刚毕业分配来的小伙子,年轻壮实且血气方刚。白天,到处明明朗朗,不觉害怕,可到了晚上,整个墓园便销声匿迹,路灯昏暗,黑影憧憧,不时还一阵风来树晃,窸窸窣窣,弄得小伙子越待心里越悚,最后不得不叫一个胆大的老职工去陪同采样。虽然这事后来被大伙拿来当笑话讲,但其实谁也不敢一个人待在那里过夜。然而,这样的荒僻之境,没多久就被城市扩张的洪流淹没,原本设计使用二十年的填埋场二期工程,仅仅几年之后,就陷入了邻避之困。尽管二期工程与一期相比,库区防渗,污水处理,填埋作业,这些工程技术都有了巨大进步,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填埋场每天处理的垃圾量也从一期工程的八百吨猛增到了将近三千吨。超负荷,超强度,白天不得不打开的作业面,终究使这座垃圾处理设施的恶臭污染控制成了难题。而虽有一江相隔却处于五象山谷下风口的柳沙半岛,开发迅速,人口急聚,与垃圾填埋场防护距离的安全性也转眼失效。

2.jpg

南宁市城南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填埋作业


于是,柳沙半岛首当其冲,成了被垃圾臭味困扰的重点,也成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每当东南风从五象山谷吹来,填埋场的垃圾臭味便混入其中,犹如隐形的入侵者,一拨又一拨地抢滩登陆,爬上半岛。半岛对着风口一字排开的林立高楼,则盾牌一样,挡住了南来气流的去路,因而那臭便在岛上东奔西突,胡流乱窜,尤其是傍晚或清晨,地面气压降低,气流下行,柳沙路、荔滨大道、大观天下、半岛康城,这些地方往往成了受扰最频繁的区域。

居民的诉求,强烈、直接、迫不及待。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不满和愤怒,时常在那些重要节假日或有重大活动的时间里,找媒体,打热线,甚至集体在阳台上悬挂字标语,以示抗争。我们每次到柳沙采气样,都会有人围过来,或者诉说情况,或者追问结果,他们希望从我们这里得到政府部门的承诺信息,他们时刻盼着那座垃圾填埋场搬迁或关闭。而我们当时能做的,除了表示理解,给予希望,告诉他们,大家正在尽最大努力管控,也请他们相信,政府定会把问题解决好,只是目前还需要时间,然后就是在柳沙和填埋场之间来回奔忙。监测,巡察,反馈,报告,提方案,定措施。大家知道,柳沙的环境问题,像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公众的不良情绪。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竭尽全力,用上所有能用的办法,缩小作业面,每天覆盖堆体,封闭渗沥液调节池,收集焚烧填埋气体,在库区下风向设置除臭幕墙,入场垃圾和场区四周,则用移动风炮进行生物药剂消杀除臭,一遍又一遍。然而,全市的垃圾还在不断突增猛长,每天还得一车接一车往这里送,填埋作业依然要继续,库区超负荷越来越严重,可财政能投入的垃圾处理费,每吨却只有十几元。恶臭、蚊蝇、污水,此消彼长。

柳沙和城南,诉求和被诉求,时间在起伏的喧嚣中流逝,只留下那些无怨无悔的身影,让人心痛和尊敬。他们年复一年,每天在垃圾堆上,推填、压实、指引倒卸、人工覆膜,他们暴露在污浊、腐臭和病媒中加班劳作,却收入低微,他们坚持不懈,却依旧是临时工。每次进场,看见作业面上那些橙黄的色团,人、机械、指挥旗,总是与五颜六色的垃圾混为一体,让我难以辨认,让我眼睛酸涩,直到他们干完活走出垃圾堆,来到跟前,我才能看清他们的样子,才能感觉到他们真实的存在。可走到我跟前的他们,总是笑呵呵地打完招呼后,就急忙说:何所,何所,让让让,臭死了!脏死了!洗先,洗先!因部门是站所合一,他们一直这么叫我。

填埋场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推土机手陈师傅,一个五十出头的老工人。从三十多岁开始,便每天在填埋场推埋垃圾,一推就是十几年,从每天推八百吨,到一千吨,再到两千多吨,场里的推土机换了一台又一台,唯独他这人没换。长期固定的操作姿势,使得他走路的时候,身体总是习惯性地往前倾,原本宽厚挺直的身板,渐渐地变得有些弯曲。每次看到他,都是头发枯直,脸色焦黑,一副粗皮糙肉的模样,你根本搞不清楚,他皮肤焦黑的原因,有多少是长年日晒雨淋,有多少是毛孔里腻结着顽固的垃圾污垢。作业完洗澡,洗澡完吃饭,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自己捧着碗,走到办公楼前那棵榕树下面,远远地蹲在那,一边吃一边和大伙聊天,工友阿德笑他说:哪个不臭呢?你跑那么远干吗?是不是碗里多几块肉,怕人抢啊?他回道:他妈的,味道都钻进肉骨头里去了,一身垃圾味怎么洗都洗不掉,你不嫌我臭,我还怕你熏死我呢!聊几句轻松的笑话,作个简短的歇息后,陈师傅和工人们又回到了作业面。

垃圾处理,在邻避的困境中,继续负重前行。

但行业的变革从未停止,发展的新理念仿佛春天的第一道阳光,照亮了思维,也温暖了邕州大地。在开阔的视野里,我们看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种种可能。以建城促宜居,以为民为依归,首善之区的建设在提速,五象新区的开发正紧锣密鼓,2013年,解决环境后顾之忧的垃圾处理新项目——南宁市平里静脉产业园终于立项,不久,便确立为市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并列入了自治区重大统筹推进项目。

这是一项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项目,也是一项实现南宁市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解决垃圾围城困境的民生工程,人们翘首期盼的城南垃圾填埋场关闭封场,彻底消除柳沙垃圾臭气困扰,都指日可待。

既是众望所托,压力和挑战就并肩而至。这个有史以来南宁最大的环卫项目,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选址,新的模式,新的技术,并且平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平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三塘大型生活垃圾中转站以及进场道路、产业园全部四个子项工程要齐头并进。任务如山,时间却紧得像根弦似的。

3.jpg

平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景图

 

既然我们单位是项目业主,集合单位技术力量的技术科和监测站自然成了排头兵。科长老蔡,副手小李,工程师小阮,以及我们站里的娘子军,兵不多,但都自信能打赢这场硬仗。老蔡给项目团队做了大致分工后,大伙便开始为项目前期忙碌。招标,选址,技术引进,专家咨询,工艺论证,委托环评,地探,以及项目可研、设计和施工,等等,每天都是工作一抓一大把,事情一装一箩筐。

当中,事情最庞杂的是科长老蔡。这位在环卫干了三十年的敬业爱岗的老职工,平常喜欢打羽毛球锻炼,但身材从没瘦过,体重总是稳稳的。和体重一样沉稳的,还有他的性格,干事从不推诿,遇事也不浮躁,平时话不多,且语速平缓,哪怕事情十万火急,或者工作受挫不顺,甚至很生气,他的音调也是风平浪静的,永远给人一种波澜不惊的感觉。这次毫不犹豫地挑了项目的重担,除了对自己事业的情感,再就是这性格使然了。带领团队一头扎进项目工作后,老蔡就一天比一天早出门,晚回家。家里,母亲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年事已高,还有多年的高血压病症,身体正日渐衰弱,每次能与儿子吃顿饭,仿佛久别重逢,高兴得像个孩子。老蔡深知母亲需要照顾,但他却常常十天半月都没能与母亲照上面,妻子也因奔忙于事业而无法周全。就这样,虽与母亲近在咫尺,却常让母亲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身边同事问起他母亲的情况时,老蔡满怀担忧,却总是平静地说:工作事情多,没办法呢。说完,转身还是埋头在项目里。

之前,在南宁,在广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一直是空白,没有先例可循。要完成这道填空难题,区外取经,技术引进,反复研究、论证、比选,以及专家咨询和指导,都是通向那个正确答案的必由之路。历经二十多次大小专题研究和审定会,七次修订招标文件,二十多个相关部门意见征求和汇集后,通过公开招投标,项目建设和运营才最终以BOT的模式,落户实力雄厚、技术一流的三峰环境集团,并确定采用国内外最为先进的炉排炉焚烧工艺。然而,至此,项目也仅仅是开了个头。

项目开了头,就得扎扎实实地往下走。一直以来,环卫设施建设尤其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社会敏感,民众难认同,建设标准和环境要求很高,避免邻避效应,降低环境风险,是今后项目运营成败的关键,因而,项目选址不仅是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个头等大难题。要成功,就得挑这重担,破这难题。为此,副手小李带着大家,硬是把南宁市江北城外五十公里范围内的荒山野岭,全都不留死角地爬了个遍,一共为项目采点勘察了十七个备选地址。翻山越岭,涉水过溪,跑鞋不知道踩坏了多少双,衣裤也不知道钩烂了多少件,皮破肉磨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选址不仅难,不仅累,还有险,特别是进山时,车辆全是在弯弯曲曲的机耕路上颠簸,陡峭的地方,车要不爬不上去,爬上去了的,又狭窄得调不了头,路况恶劣,练了周师傅一身开车奇技,倒车下山,成了他驾驶惯用的神操作。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发生在山野中的惊心动魄的险情,最后都化成了大家脸上一个个胜利归来的笑容。

真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详筛细选和论证,项目地址终于尘埃落定在了平里,所有条件符合要求,小李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和大家打趣道:踏破球鞋寻此处,得来全都靠功夫。

也正是定址察验的那天,在下山途中经过一条壕沟时,大家都连攀带爬,满心狂喜的小李,却得意扬扬地执意要跳过去,结果脚下一滑,人栽到了沟里,摔断了一只腿的脚踝筋。虽然断裂的剧痛,使他整张脸都憋成了紫红色,被大家搀扶着,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干完了当天的工作。手术,住院,病床上工作电话仍然接连不断,没等完全复原,他便一瘸一拐地又回到了现场,继续和地方村镇、农民、地勘单位打交道。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亲和力和办事技巧,选址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一一迎刃而解。

项目节节推进,时间天天紧迫。谁都知道,只要新项目一天没建成,城南填埋场就一天不能关停,城南填埋场不关停,柳沙半岛的环境问题就时不时地冒出来。政府着急,领导着急,项目组每个人也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个小时用。从选址、环评、勘探,到可研、初设、施工,这些工作既环环相扣,又交错并行,而且哪都少不了组里小阮的身影。这个单位最年轻的高工,像一台多功能机器,每天围着这些工作高速转动,加班成为常态,早餐当着中餐吃,中餐就着晚饭过,特别是在山里跟现场进度的时候,这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就说那次,小阮一行三人进山检查地勘打井情况,在山里忙了一天,傍晚正准备出来的时候,刚好一股强冷空气南下呼啦啦到了,一场狂风骤雨,把刚干爽没多久的泥巴路,又一下子打得稀巴烂,车刚走了几百米,就打滑陷进烂泥槽里。哦嚯,今天又好耍了,推啰,小阮,这回看你的啦。周师傅是个乐天派,只要人安全,多大的事都不是个事。一二三,推!油门一轰,车子像头大发脾气的公牛,一阵呜呜狂吼,在车屁股同时用力的两人,被愤怒的后轮甩了一身泥浆。可没走多远,车轮又在泥坑里空转了。再推!再走一段。就这样一会儿打滑,一会儿托底,推一回走一段,结果越推天越黑,越推人越饿,这连白天都难碰见个人影的荒山野岭,此时,除了远远那个山头的火葬场有一丁隐约亮光外,四处全黑漆漆一片,手机信号全无,喊一嗓子,山谷里回答的全是自己的声音,根本别指望外面能来接应或者救援了。一车三人,只能走走停停,最后终于把车子开上南梧公路时,已是深夜两点,三个大活泥人,饥肠辘辘,饿得前胸贴后背,可车上连块饼干都没有。于是,周师傅掏出烟,调侃道:没东西吃,吃烟吧,小阮,你俩也来一支?小阮平时不抽烟,长嘘了一口气:呵呵,嘴巴越动肚越饿,你开慢点,我睡个小觉,做个吃大餐的梦得了。说完身体往座椅后面靠了靠,鼾声一起,人随即软成了一摊泥。

第二天,大家听说情况后,着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但小阮只轻描淡写地说:跑垃圾项目嘛,总是辛苦一点的,这又不是第一次晚上推车。然后嗯哈两声,表示累点没关系,我年轻呢。

其实,做垃圾处理项目的苦,远不止于此,而这些苦,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地吃着。为了给项目工艺确定和初步设计提供精确的基础数据,除了常规监测,除了柳沙应急,我和站里的同事们还得不停地往各城区的垃圾中转站里钻,一次次把大堆大堆的垃圾样品拉回实验室。肮脏、腐烂、恶臭、恶心,垃圾混在一起被人们丢弃,而我们则要按照技术标准,重新将它们一块一块地挑出来,进行人工分选分类,厨余、塑料、纸类、玻璃、金属、竹木、纺织、砖陶、灰土等,一一称量、剪切、烘干,之后,才能用粉碎机研制成分析样品,再操作一系列大型精密仪器,最后一项项检测出样品的发热量、重金属、水分,以及碳、氢、氮、氧、硫、氯等各个元素的含量。而由此所获得的每一个检测数据,都是垃圾焚烧处理能量平衡、烟气和污水处理等工艺参数设计的重要依据。与小阮他们常饿肚子干活不同的是,我们每次忙完这些垃圾样品采样检测前前后后的事情,大家好几天都反胃得吃不下饭。从脏苦累到高精尖,我想,如果你没在监测楼里看到那几块挂在墙上的荣誉牌——南宁市巾帼建功标兵岗”“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等,你一定难以相信,这活从头到尾竟然是一帮戴着近视眼镜的女人干的。

4.jpg

注视——平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控室技术人员工作图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后,项目施工建设就像插上了翅膀。日处理两千吨的南宁市平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终于由三峰环境集团攻克了生产取水难、厂区地势坡度过大等一大溜工程施工难题,并只用了十八个月最短的工期,以全国屈指可数的速度,圆满完成了建设,一座现代化高科技环保发电厂正式落成。园林式的厂区,布局美观而巧妙,每一个细节的构思,无不与四周青山翠色意境相通、情景交融,天蓝色的厂房外形,状如四张巨大的叶子,长在山坡的节骨朵上,生机勃勃,紧密相连,望一眼,绿色环保的理念便直抵人心。

20169月,平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点火。一切准备就绪!一号(炉)点火,二号(炉)点火,三号(炉)点火,四号(炉)点火!升温,升温,升温。100度,200度,500度,850度,1000度!好!在中央控制室里,指令通过计算机、通过一个个智能按钮,传达到了每台机器和每个仪表,而一切联动情况又回传到了中控室的电子屏上。我们看到,随着炉温的迅速攀升,垃圾源源不断地在炉排火红的腔膛里熊熊燃烧,热量转换,垃圾最后以电能的方式,汇入了国家电网,回到了我们城市的千家万户。

而与此同时,三塘大型垃圾转运站、平里生活垃圾填埋场和进场道路,也由广西金水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并启用。从五象到平里,南宁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正式从填埋模式转为以焚烧为主的新模式,处理技术实现了跨越发展。

城南填埋场关闭了,柳沙不臭了,我的监管工作也转了场。

此后去平里,监测或考评,每次走进这座现代化高科技环保发电厂,走进这家全国绿色发展标杆企业,走进这个南宁、广西乃至全国环保教育基地,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大门口那个比企业名称和标志更醒目的彩色LED显示大屏,上面烟气和炉温数据清晰,指标齐全。我知道,每天每小时每台炉的垃圾焚烧状态和烟气排放指标在线监控,除了传输到厂内的中央控制室、环保教育参观厅,并与广西生态环保厅的国家污控监管在线联网,还同步显示在了厂门口这个大屏幕上,全天候在此向社会公众开放。其实,那屏幕上实时滚动的一个个达标数据,不正是破解垃圾围城邻避效应的动态密码吗?我相信,有了密码,无论路有多艰难,只要我们努力向前,就一定能走出困境。

三年了,每当看到厂房里,计量、中控、司炉、起吊、检测、机修、水气电、三废处理,等等,这些岗位上那一个个专注的眼神、娴熟的动作和汗湿衣背的身影,我的心里就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敬意。产业工人、技术工程师和运营管理者,他们始终奋战在这里,在行业的最前线,他们用智慧之光和汗水之热,亮了人生,暖了生活,也美了我们的城市。

如今,平里垃圾焚烧项目每年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南宁市百分之六十五的生活垃圾近八十万吨,发电上网两亿六千万度,环保控制达到了欧盟标准,焚烧技术赶超了国内一流水准,把南宁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成绩斐然,可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时代潮流奔涌,岁月日新月异,国家和民族复兴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垃圾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必然产物,始终伴其左右。现在,南宁市的生活垃圾正以每年百分之八以上的速度增长,2019年,日产生量已近四千吨。要根治垃圾围城问题,彻底走出邻避困境,就要把人人生产垃圾,人人不管垃圾转变成人人生产垃圾,人人治理垃圾,因此,垃圾治理不仅是建设好终端处理设施,还须从源头开始,从垃圾分类开始,这是不二的选择,也是最终的选择,正如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十三亿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系垃圾处理中的邻避困局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是的,这不仅是行为的转变,更是意识的转变。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走在国家发达城市最前沿的上海,201971日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率先掀起了垃圾强制分类的热潮。新旧意识的剧烈碰撞,激起千重大浪,使垃圾分类成为今天媒介舆论的焦点,成为时下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更成了一种社会新时尚。而这种新时尚,正是向世界发达国家看齐和靠拢的体现,是人们对垃圾治理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它与每个公民的公德提升相联系,与国家的法治建设同行。上海,成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引领者。

垃圾分类已势在必行,今天,它正洪流一般冲击着每个人原有的思想意识,改变着每个人当下的生活习惯。而南宁,从2017年成为全国四十六个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后,就开始了逐项谋划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也正式列入行业管理的重要职能,并在行业主管局成立了垃圾分类办公室,由我们单位的黄副主任和几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团队,专门司职这项工作。

都说垃圾分类知易行难,它牵动全社会,涉及所有单位和部门,南宁的垃圾分类更是零基础、零起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难中之最难,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一些单位或部门,他们认为垃圾分类都是环卫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这种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缺失,加上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筑起了一道道又高又厚的沟通壁垒。

要打破这些壁垒,把分类工作往下推,压力最大的莫过于领队黄副主任。这位刚提拔副处不久的年富力强的技术女干部,集无数优异的工作业绩和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个人记二等功”“广西三八红旗手”“南宁市十佳科长等众多的荣誉于一身,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干干脆脆,目光里总是透着一种坚定,脸上又时常带着一副甜美的笑容,让人觉得既亲切又牢靠。到分类办做了分类专管领导,她深知这项工作既考验能力,又考验毅力和韧劲,同时,更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管上垃圾分类,她就必须带着小组拧成一股绳,合力冲着分类的耙心去。她就像只三通管,一头上级,一头下属,中间还连通着一大串相关部门。谋划、统筹、协调、落实,不停地在分类试点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向先进城市的学习中提升水平,在马不停蹄的奔跑和周旋中办成一件又一件事。就这样,这位作风泼辣、劲头十足的女强人,以她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个人,日复一日,从局长、主任,到成员,大家每天都满脑子垃圾,每天都与垃圾”“混为一谈,无论向上级汇报工作,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还是下基层去搞调研,到哪都是为了垃圾,个个张口闭口都是垃圾,于是,他们得了许多绰号,女的叫垃圾妹”“垃圾婆”“垃圾公主,男的喊垃圾王子”“垃圾将军,等等,绰号诙谐有趣,却也真实贴切,大家不但欣然接受,而且为之没完没了地干,没日没夜地拼。之后,还把这些编成垃圾分类小品剧,自导自演,搬上了宣传垃圾分类的道德讲堂舞台,既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又分享了他们分类工作的苦与乐。

5.jpg

世界环境日是爱南宁   爱分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


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在迎难而上的队伍中,被大家戏称垃圾王子的小谢,就是分类办的一名得力干将,他一直是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这是一位经过多年工作历练和生活磨炼成长起来的中层干部,年轻却稳重,干事积极又扎实,为了分类工作,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克服的生活上的困难。记得到分类办没多久,他父亲便查出了肺癌,住院、化疗、看护,突然而至的沉重打击和千斤生活负担,一下子全压在了他这个独子身上。因为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父亲转入后期治疗后,不得不回医保所在地湖南老家就医,由母亲一人照顾,而他只能把牵挂深埋心底,把工作责任放在了第一位。每当需要回去探望父亲病情或办理医疗费用时,总是在休假之前,把手头的事务全部处理好,回来之后,又不折不扣地把新的工作全部干完干好,哪怕通宵熬夜,也从来不耽误。而跟领导请假说起父亲病情时,虽然布满红丝的眼里泪光闪闪,可那泪水总是被他硬生生地收了回去,清瘦俊朗的脸庞,神情里始终透出一股对生活的坚强和对工作的坚持。因了这种坚持,分类的许多具体工作在他手上一一出色完成,上级和同事们对他都予以了高度肯定和称赞,而他则默默地在分类工作的路上继续向前。

在纷繁复杂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有难,有苦,当然也有趣,有乐。

话说分类办的大小二李,就是两位有趣又快乐工作的女孩。小李研究生毕业优选进了环卫处,不久便抽到了分类办,很快适应工作后,心里对垃圾分类工作再也没有丝毫排斥感,而且为了探究分类后厨余垃圾处理方法的多种可能性,一个斯斯文文、甜甜美美的城市女孩,工作之余,竟然用餐厨垃圾做起了黑水虻养殖试验,那些可用于养鸡的虻蛆,被她喂得肥肥胖胖的,成堆成堆的在盒子里不停蠕动,谁看了都起一身鸡皮疙瘩,她却从头到尾兴致勃勃地守着它们、观察它们、记录它们。大李姑娘则整天就知道跟人谈垃圾说分类,跑机关,进学校,到社区,不是搞分类宣传鼓动,就是开讲分类知识课,全把个人大事抛之脑后,直到现在,这姑娘依然就知道扑在分类上,像个快乐的女战士,为南宁市垃圾之战的突围,每天乐此不疲地加班、加班、加班。

正是有了这样为垃圾分类而艰苦努力、而坚持不懈的环卫人,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不仅《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专项规划》《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专项考核办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和《南宁市易腐垃圾收运和处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得以在此期间圆满完成,《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也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审核,明年即可如期实施。同时,还将生活垃圾分类提升成为市一把手工程,并完成了分类体系构建,确立了南宁市垃圾分类终端建设+分步宣传+投收运处过渡模式,即对园林、建筑、生活垃圾等进行大分流,按照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和处理。此外,分类试点面也不断扩大,现全市共有一千五百八十三个机关单位及一百五十个小区开展了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约三十六万户居民。

随着南宁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分类意识正逐渐强化,各界人士也开始关注垃圾分类后的处理方法和方式。有一次,一位人大代表,为了摸清垃圾分类投放后,是否按分类进行处理,一大清早爬起来,专门拿了照相机,悄悄跟在垃圾运输车辆后面,直到终点。后来,针对南宁垃圾分类后,分类处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提出了批评。类似这样的社会监督,它们最终成了南宁市推进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的助力。

6.jpg

南宁某单位六一儿童节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2019年,南宁市第二个垃圾处理循环产业园项目已正式启动,项目以一园多区、集约协同、智慧运营、绿色循环的指导理念,构建以清洁焚烧发电为主,其他协同处置方式为辅,卫生填埋托底保障的固废处理体系,项目拟建内容包括:规模2250/日焚烧发电项目(本次实施三条750/日生产线,并预留一条750/日远期生产线)、规模500/日污泥处理项目、规模600/日有机垃圾处理(厨余、餐饮等易腐垃圾)项目,以及配套垃圾中转设施项目。至2021年或更快,项目建成后,将与平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道,实现南宁市原生垃圾零填埋这一环保目标。如今,项目正在全力提速,可研、环评、勘探、初设、施工,老蔡、小阮们这样的技术队伍,又将不停地奔忙在这些工作中……

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干净的地球,留给我们的孩子一条清澈的河流,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碧蓝的天空,留给我们的孩子一片草原绿油油。”——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南宁的环卫人、环保人一直努力着、奋斗着,在邻避的困境中左冲右突。无论是平里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运营以诚实的信誉、精湛的技术、高标准的要求,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回报了社会民众的信任,抑或在全国垃圾分类四十六个试点城市中,南宁市垃圾分类工作以良好的成绩排名前列,还是又一次推动了垃圾处理循环产业园项目建设,使南宁市环境质量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些可喜可赞的成绩里,无不包藏着环卫人、环保人和三峰人的奉献、牺牲和骄傲,而他们却只低调地,用一首深情的歌曲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我爱刘三姐家乡的歌,我爱刘三姐门前那条河。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搜索
颁布时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