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谈垃圾分类:立德树人,行胜于言
发布时间:2019-10-12 00:00:00 来源:环境论评 作者:周仕凭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进一步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绿色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养成良好习惯。

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端正、提升和深化对实行垃圾分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承担着培养人才和传播文明重任的学校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在垃圾分类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垃圾分类与环境教育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他多年来致力于在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生物质废物资源化技术、危险废物新型处置技术等。

近年来,刘建国以坚实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托,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科学普与宣传教育,剖析纠正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方面存在的片面认识,提出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技术路径及管理策略,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科学报》、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电视台、深圳卫视、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及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等新媒体访谈或应约发表专题文章,在行业内和社会上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垃圾分类是立德树人成才的有效载体

环境教育:刘老师,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环境教育》专访。关心垃圾分类的人都知道,您作为垃圾分类研究领域的“大咖”,文章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今天想请您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来谈谈垃圾分类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立德树人成才的有效载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垃圾分类就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具体而微的形式,因此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的第一使命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立德,核心在树人。立德树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实践,其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底色应是遵守法纪、履行责任的合格公民。

我们在生活中产生了垃圾,也就意味着制造了污染,按照要求在源头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就是我们作为公民应尽的基本责任。垃圾分类就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公民教育。试想一下,对个人而言,垃圾分类不过是想做就做、举手之劳的小事,如果连这点小事都不肯做或做不好,如何堪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任呢?反之,垃圾分类又是单调重复、毫不起眼的琐事,如果我们连这种琐事都能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地做好,成才的道路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坚持做好的呢?

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其中首要的是价值塑造。价值塑造就是拥抱文明、推动文明。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和要求,必然是大学文明的标志和要求,而且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策源地、集散地,在引领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肩负重任而且责无旁贷。大学推动垃圾分类承载着特殊的育人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润物无声的价值塑造。

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

环境教育:在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有什么积极意义?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不会从天而降,也不能仅靠政府谋划、企业制造,更需要全民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努力。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当代学生能否真正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美丽中国蓝图能否早日成为现实意义重大。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关系生态文明的大局。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

对学校而言,垃圾分类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无疑也将带动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创新,促进师生生活、学习与工作卫生条件改善与环境质量提升,但其意义也远不止于此。学生与教职员工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垃圾分类,在适度不便利带来的“痛感”中,会更加体会到垃圾问题、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更加意识到垃圾问题、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强化其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引导其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在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真正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就是埋下生态文明的种子,使学生和教职员工将 “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济”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当中,在生产环节减少垃圾的产生,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将这种“素养”转化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带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类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

环境教育: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刘建国:垃圾分类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新时代精神的重要特征。垃圾分类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调,不是絮絮叨叨讲故事,也不是指指点点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难”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动,贵在长期坚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垃圾分类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新时代精神高度契合。目前我国推动垃圾分类进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居民知晓率高、支持度高,但实际参与率低,长期坚持参与率更是极低,大学也不例外。

从我国部分垃圾分类先进城市面临的困境来看,即使城市建成了现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由于居民参与率低、准确性差,分类垃圾的品质也无法满足分类处理设施的要求,导致分类处理设施难以正常稳定运行并发挥应有效益,反过来又影响了居民源头分类的积极性,使垃圾分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死循环。只有居民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性,政府不断提升分类收运处理系统的匹配度和稳定性,两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才能走出垃圾分类的死循环。相对而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低、进度较快,而全民参与的难度较高、进度较慢,因而人人动手、全民参与成为尽快走出死循环、实现良性发展的突破口。

我所在的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响亮口号彰显了清华人的特质,激励无数清华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真刀实枪”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贡献。垃圾分类就是要做到“行胜于言”,就是要提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校园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亲自参与,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成为自然,就是“行胜于言”的生动实践。

学校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环境教育:学校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刘建国:学校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认识的深度决定工作的精度。相对而言,各级各类学校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组织严密,管理方便,环保公益社团活跃,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需要推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固然千头万绪,但是没有哪一项工作能够像垃圾分类一样能够让全体师生员工都亲自参与其中,成为“美丽校园,美丽中国,我们都是行动者”的鲜活写照。

学校推动垃圾分类,必须与“育人”目标结合起来,赋予其“立德树人”的深刻含义。以垃圾分类为载体,推动师生公民教育、绿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师生个人文明水平。以垃圾分类为载体,推动校园“法治”“精治”“共治”,可以提升校园社会文明水平。以垃圾分类为载体,带动绿色教育、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可以提升校园生态文明水平。每个师生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亲自动手参与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批评者,在推动垃圾分类这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中发挥师生群体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

垃圾分类乃举手之劳但难在坚持

环境教育:说到“行胜于言”,您在垃圾分类科普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但您自己在家做垃圾分类吗?具体是怎么分类的呢?

刘建国:垃圾分类乃举手之劳但难在坚持。我个人从 2006 年搬新家后开始做垃圾分类,到现在已经十余年了,一直在坚持,不管楼下有没有配备分类垃圾桶,更不管有没有“先分后混”,因为我始终认为,垃圾分类投放是我们作为垃圾产生者应尽的责任,我们产生垃圾在先,应该先后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名正言顺地要求后端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而且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一个习惯问题,习惯的养成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将垃圾分类了,避免了不同垃圾组分之间的交叉污染,至少可以给城市中还广泛存在的拾荒者提供一些方便,他们分拣出可回收物更容易了,分拣出的可回收物品质也更高了,对环境保护和公益民生也有一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作为家长,给孩子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而然也就跟着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我们总在讲“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如果大人不带头积极参与做出表率,娃娃长大了依然没有养成习惯,又会寄希望于他们的娃娃,一代又一代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垃圾分类永无成功之日,社会文明水平也不可能提高。

毫无疑问,我长期坚持亲自参与垃圾分类,个体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再加上长期专业从事垃圾处理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一系列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研究项目,专业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个人实践经验与专业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辅之以“理工男” 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国际视野方面的优势,让我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体会、更独到的见解。对个人而言,垃圾分类实际上就是举手之劳,本身没有技术门槛,也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期坚持确实不容易做到。一旦坚持下来了,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成为我们“素质”的一部分,折射出我们个人以及社会的文明水平。

说到具体的分类方法,我可以介绍一下我的经验。垃圾的种类固然不胜枚举,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样、那么复杂。目前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都有比较具体的垃圾分类名录,只要留心看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部分垃圾的类别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根本没有到考验我们智商的水平。塑料瓶、易拉罐、纸箱纸盒纸袋、废旧报纸杂志、玻璃容器、废旧金属、废旧衣物等,属于可回收物。有售卖废品习惯的,可以直接售卖;没有售卖废品习惯的,可以将废纸箱或塑料袋本身当成一个可回收物收纳容器,定期投放到垃圾桶站即可。还有一类是有害垃圾,主要包括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日光灯管、充电电池、杀虫剂等,这类废物只是偶尔产生,产量很小,而且可以存储,在家累积存储一段时间,投放到专门的收集容器即可。有的社区还没有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可以暂时投放到其他垃圾桶。这两类除外,家里面实际上只需要配备两个垃圾桶,一个装厨余垃圾,主要就是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茶叶咖啡残渣等,另外一个装其他垃圾,主要包括散碎包装、污损纸巾、清扫尘垢、卫生用品等。只要配备了这两个垃圾桶,投放时“条件反射”分别投放即可,根本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

为降低分类投放难度,避免大家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徒耗精力,有一个原则大家可以记住:暂时不清楚所属类别的可以先按其他垃圾投放!因为与其他垃圾对接的处理设施是焚烧发电厂或卫生填埋场,本来就是容错能力较强的混合垃圾处理设施。

归根到底,垃圾分类投放是我们作为垃圾产生者、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可以找到无数个借口;如果我们愿意参与分类,则只需要一个理由,那就是责任。你怎样,中国的垃圾分类便怎样。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搜索
颁布时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