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
中德
近期,济联环境平台的老朋友,留德华人资源与环境学会张琨会长回国,我陪她走访参观了上海、宜兴和深圳的几个污水处理厂,与国内的同行做了许多交流。作为德国巴登符登堡州两个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张会长和同行们惺惺相惜,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我也了解到了中德污水处理行业在政府监管、技术发展和成本管理方面的诸多不同。
我整理总结了以下四点,在此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1
羡慕嫉妒恨

每次交流,国内同行最关心的话题是:德国污水厂是如何被政府监管的?张会长的回答都是:这肯定要让你们羡慕嫉妒恨了。
相比于国内污水处理厂全天候24小时瞬时值必须满足排放标准,德国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却是每年不定期监测5次达标即可(每次取样是2小时平均样)。更让同行们目瞪口呆的是,5次中还允许1次不达标!如果说国内的污水厂运营是在“走钢丝”,那么德国的同行们都是走在康庄大道,完全不用担心翻车了。
德国污水厂同样有实验室检测和在线检测,相关数据也要上报监管部门存档,其中在线数据仅作为参考,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年平均值也作为考核依据(是年平均值哦!)。另外当污水厂有技改等工作开展时,可以向主管部门打报告,申请这段时间出水可能超标。
从技术角度,也有令国内羡慕的地方。张会长所在的污水厂,设置有雨水调蓄池,容积大约是6小时的停留时间。这对于国内污水厂,特别是大城市的污水厂,是绝对的“奢侈品”!
一方面我们国家的设计规范,对市政污水处理是不设置这种调蓄池或调节池,而只是进水提升泵房;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用地紧张。然而调蓄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雨季对初雨调蓄、缓解管网压力、应对不明来水等,特别是对有工业污水混入的污水厂,可以储存可能产生冲击负荷的污水。

2
传统 VS 创新
这次参观的五个污水处理厂,上海和深圳的规模都较大,主体工艺都是AAO,并有两级AO(5段式Bardenpho)和三级AO的变化;我们也看到了宜兴新概念污水厂以资源回收为目的的创新工艺,和深水光明水务尝试的iMLE工艺。每种工艺都是针对各自的来水特点,让碳源利用发挥了最大效率,同时也达到最初的设计目标和理念。
这让张会长感慨,国内的新工艺新技术有太多的应用场景!在德国,污水厂的工艺都较传统和保守,大部分都是AAO工艺及其变种,对工艺的创新很谨慎,甚至MBR的案例都不多。在欧洲,相对富有创新精神的是荷兰,比如近年来国际上涌现的厌氧氨氧化和好氧颗粒污泥,都是荷兰所引领。
创新的另一个方面是建设方式,德国的污水厂基本不用担心用地问题,张会长说也没有地下污水厂。而国内,特别是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用地都很紧张。所以在建设方式上,新建项目要充分和区域规划和周边设施结合;而扩建项目则要充分利用现有地块的能力。深圳固戍二期水质净化厂的构筑物半地下设计,二层建设了停车场,三层则是体育公园;福田水质净化厂位于市中心,处理构筑物全地下,上层为开放式体育公园,与周边的居民和谐相处。
德国的创新体现在对微污染物和资源回收的关注。
张会长介绍,第四级对微污染物的处理是德国未来几年水处理大的发展方向,会逐渐从现在的非强制发展到强制要求。目前已经有几个州开始四级处理的工程项目,而国内基本都是在研究阶段。
另外德国水行业聚焦资源化,主要分为水资源利用、能源资源利用、肥料元素氮磷的回收,以及对例如塑料替代物质等的回收利用。

3
数字化浪潮
在深圳的时候,深水的小伙伴们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数字化平台。智慧管控调度平台、BIM、云巡检、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库等等数字化应用,让一个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只有不到30人在管理。
张会长感慨智慧平台的先进程度,任厂长之初她就想建这样的平台,但是奈何预算以及员工的接受度,只能作罢。她很羡慕深水的同行能有这么好的数字化平台,不仅管理高效,而且大量的数据存储后分析,可以对污水厂的运营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现在她所管理的两座污水厂,运行管理还是靠SCADA系统,从污水处理厂日常的运行管理角度来说,也能够实现很好的自动化,但是从全厂的数字化管理角度,还是不够。
我们所参观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我的理解主要是业务流信息化的管理,从污水厂的精细化管理角度,应该是已经做到接近于极致。张会长也表示整个平台的精细化和可视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她在德国所见。但是对于智慧化,也就是数据的分析、反馈和指导,应该还是有待提高。德国也并没有实现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张会长表示她的污水厂是由他们自己提出运营策略,交由软件公司实现编程和算法,定制化完成一套智能辅助控制系统。这与国内常见的提供一套精确曝气系统(或全厂智慧控制系统),只是交给污水厂运营,是大相径庭的。

4
钱从哪里来?
说到钱的问题,首先要讲一讲中德在污水处理行业的体制不同。德国的污水处理厂基本都已收归国有,以张会长所在地区为例,污水处理厂是市政厅的直属机构。如果说要和国内的机构类比,我觉得可能是排水处。国内绝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厂,都是企业化运行,即使是地方国企,也是要获得地方主管部门的特许经营。
体制说清楚了,大家也就能理解各自钱从哪里来。国内是来自于特许经营的水费收入,而德国则是政府拨款。
不同之处在于,德国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仅仅来自于污水处理的收费;政府收到的污水处理费也只能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相关,属于专款专用。而国内由于国家管控的居民水费相对较低,很多地方的水费收入不足以覆盖污水厂建设和运营,因此需要政府补贴。这也是负责的政府的表现,用其它收入补贴民生支出。
德国由于收入来源的机制,污水厂建设投资需要经过严格的测算,经过议会的批准才可以,所以建设方案更趋向于务实,保证投资和运营费用在合理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