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打造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小菜园”模式 低成本、易管理,走出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9-24 17:23:3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刘浩 浏览次数: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在破解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的过程中,江苏省灌云县引进与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等“庭院经济”相结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积极探索“资源化、低成本、易维护”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初步形成造价低廉、运维简单、群众认可、经验可复制、资源再利用的“小菜园”治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形成“小菜园”模式,破解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践中,囿于人口流失、聚落分散等客观条件,加之资金匮乏,一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甚至会助长农村黑臭水体滋生。

灌云县地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南部,是一个因海陆交互沉积而形成的农业县。这里幅员辽阔,959个自然村落散在1538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县域常住人口约71.33万人,有近半数是乡村人口,使得传统的生活污水集约化治理手段难以落实。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灌云县结合实际,调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思路,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城镇接管为辅、一体化分散式治理设施为补充”模式,试点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梯次推进农村户厕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相衔接,并在对粪污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对居民家庭厨房、洗衣、清洁和洗浴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负责“小菜园”项目研发的常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库专家张文艺介绍,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分为两种,即厕所粪污产生的“黑水”与厨房、洗浴产生的“灰水”。项目按照“一户、二户及多户”等分户(单户或联户)污水处理方式,采用水解酸化、厌氧净化、土壤生态消纳等处理技术,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农村庭院经济、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

他介绍,“黑水”自流进入三格式化粪池,去除杂质、进行预处理;“灰水”则自流进入隔油井去除油污、杂质;预处理后,二者自流进入水解酸化池合并,进行富集存储的微生物净化处理,之后再进入厌氧净化池,利用填料附着的微生物进行厌氧深度处理;最后进入多介质土壤生态消纳池,进行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土壤渗滤和升腾复氧等处理;尾水进入周边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林地以及农田,实现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消纳。

在作为试点的灌云县伊山镇披甲墩村,村西口的处理设施建设规模为一户5口,处理水量约为0.4立方米/天。在为期3周的运行时间里,经过第三方监测,尾水COD浓度为9毫克/升、悬浮物浓度为9毫克/升、氨氮浓度为0.889毫克/升。设施运行期内,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造价、占地及后期运维成本,张文艺算了一笔账:目前,单户造价约为0.55万元,如果两户联户同时开工,则造价可以降至0.35万元/户;单户模式下,一套处理系统仅占地6平方米左右,建成后无人工管理和工艺设备维护成本,并且由于采用水体自流方式,也没有电能消耗。经过测算,即便是由村委会组织维修或委托第三方技术运维单位修护,每户村民每年分摊的维护费用不到10元,整个自然村也不到2000元。

尊重农耕习俗,探索低成本、易管理新路径

在甲墩村高速路西组,村民陈阿姨热情地展示了她家小菜园里种植的大豆。得益于粪污资源化利用多介质土壤生态消纳池的滋养,这片大豆长势喜人。同时,她家屋后小沟也不再排放生活污水,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相较于传统的集约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这套系统拥有许多贴近农村居民生活和习俗特点的优势。

张文艺表示:“我们充分尊重村民的农耕习俗,对于那些保留房前屋后种点蔬果习惯的农户,设施预留了配水口,他们可以自愿将粪污还田、浇灌。而且,处理系统在自流净化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厌氧处理,免去了农户堆肥的过程,接出来的肥水可以就地就农、即接即用,避免对水源的二次污染。”

据了解,苏北地区条件适宜的村庄先后建设的集中或相对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存在收集水量不足、故障率高、出水超标、运行管护不到位等问题。2023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鼓励“组织整县谋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考虑改厕和粪污收集利用”,为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明确了政策方向。

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光灿表示,千百年来,农村生活污水都是很好的肥料,只是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同时,忽视了其本就具有的资源属性。对于像灌云县这样常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地区,“小菜园”治理模式给出了一条低成本、易管理的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新路径,使其符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模式。

未来,灌云县将立足农村生活污水整县制资源化利用试点,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灌云实际的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新路径。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