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水做邻居,真是太安逸了” 成都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水生态环境
发布时间:2023-10-12 11:13:4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妮斯 浏览次数:

李妮斯

一水护城将绿绕,远山排闼送青来。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以水而荣,地处长江上游岷江、沱江流域的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滨水之城,这里正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大力开展河湖水生态治理,全市市控断面优良水体率达100%,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已连续39个月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水生生物增至920余种,水鸟种数由2017年的36种增长到75种,“夜游锦江”等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水生态产品正加速呈现。

“我们统筹开展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工作,有序推进天府蓝网建设。”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流域系统的治水思路、运行高效的净水机制、覆盖全域的治水体系正逐步形成。

系统治理污染,清水带来“安逸”幸福感

漫步在成都市郫都区老锦水边,大爷大妈们的欢声笑语从沿河的窗户飘出。“以前河里水太臭了,我们的窗户都不愿意朝着河开。”一位村民透过窗户探出半边身子,“近些年河水干净了,我们才在沿河这侧开了窗户,与清水做‘邻居’,真是太‘安逸’了。”

据了解,老锦水河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锦宁村以北,是当地乡村振兴及特色农业发展(锦宁韭黄)的重要灌溉水源。近年来,伴随村种植业和农副产业的不断发展,沿河一带生活污水直排、污水管网渗漏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老锦水河水质明显恶化,其监测结果一度为劣Ⅴ类,水体功能日趋脆弱。

再加之老锦水河右岸豆制品加工作坊属于小散乱污企业,无污染防治设施,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加之管网污水渗漏,农业面源污染长期侵蚀,导致老锦水河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河段河水发黑发臭。

“在老锦水河修复治理过程中,郫都区采取外源截污、内源治理、护岸修复等方式,开展源头治理,及时取缔无证经营豆制品作坊,协同做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工作,同时结合农村污水‘三水共治’,及时修复渗漏污水管网,并建设污水管道约600米,收集处理河道两侧居民生活污水。”成都市郫都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还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清除沟渠淤塞、清理沟渠腐败植物、增加水体流量等措施,对唐昌镇老锦水河飞高路桥段至唐太路段3.5公里沟渠进行系统治理,在沿河两岸广植具有挺水、净水、保土、护岸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安排专人开展河道日常管理维护,定期清理沟渠生活垃圾、枯败植物、周边农业面源污染等,及时恢复护岸生态植被,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水生态环境。

“现在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老锦水河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黑臭等问题,河道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氨氮、总磷浓度均值明显下降,并总体稳定向好。”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锦江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也由2016年的劣Ⅴ类,改善至2017年的Ⅴ类、2018年的Ⅳ类,直至2020年首次达到Ⅲ类,2021年、2022年以及今年1-8月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

修复生态本底,实现水质与景观双提升

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水草翩翩、鱼翔浅底……如今,走进成都市锦江区东湖,一幅美丽的生态图景尽收眼底。而曾经的这里,水体浑浊,杂草丛生。

“东湖为成都市三环内唯一的生态湖泊,素有‘成都之肺’的美誉。其水系与锦江干流互通。”成都市锦江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因此开展东湖水生态修复治理,恢复水下生态系统,实现水质和景观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成都综合运用人工修复叠加自然恢复手段,重构湖区健康生态环境系统,同时通过东湖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基底改良、水体透明提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水动力、生态调控六大工程,构建“浮游动物—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逐步重建健康“草型清水态”自净系统,实现水生生态系统多维复育,提高水域自净能力,使生态修复效果达到长效稳定。

目前,东湖水体清澈见底,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建设成效初步呈现,实现了水体自净和景观提升。

“我们正在全面摸清水生态家底,在全市19个行政区、岷沱江成都段44条主要干支流布设水生态监测点位70余个,重点监测水文、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底栖动物、鱼类、水生植物等指标,构建水生态环境DNA库,为后续精准科学进行全市水生态修复奠定基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释放生态红利,实现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变

从成都东门码头乘坐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径合江亭、兰桂坊等地,沿途两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以河堤为画布徐徐展开,绚烂夺目,船途串联起的集市、古驿,更是让人在绚丽夺目的船程中,领略到独特魅力的锦江风情。

这是成都的“夜游锦江”项目,自2019年与市民正式见面后,游客络绎不绝。

“河水清澈,微风徐徐,讲解员在航行过程中将成都的曲艺坝坝茶、川剧变脸等文化娓娓道来。”成都市民赵寻在夜游锦江后大为震撼。

既有生态“颜值”,又具惠民“内涵”,锦江实现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提质转型。而锦江水生态价值转化则是成都加强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最佳印证。

“我们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三水’统筹,持续推动全市水生态治理。”上述负责人介绍说,成都健全管理制度,分年度制定《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指导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工作,同时完善国控、省控、市控、入境及跨区(市)县断面的水质监测网络,强化水质预警,有效防止水污染事件,还完善锦江干流入河排口标志牌和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对重点入河排口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现实时在线监控。

成都还强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源头治污,统筹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整治与建设,生活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削减,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范化建设和问题排查整治,全市24座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强有力水质保障。

碧水之中,鱼跃虾跳,白鹭翩飞。水的变化带来生物多样性的升华,珍稀动物“不请自来”,流域鱼类也从23种增至49种,罕见的三趾鸥、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猴面鹰、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等相继造访锦江,一幅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美丽画卷正在展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新城即将到来。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