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3 17:16:56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肖琪 | 浏览次数: |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内蒙古,那一定会是辽阔。祖国的北部边疆,有绵绵沙漠、青青草原,在这黄与绿之间,大自然泼洒出天地间最动人的色彩,水草丰美的绚丽画卷也滋养着潺潺不断的文学灵感。
金秋九月,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环境报社联合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
3天时间里,采风团走进伊金霍洛旗蒙苏工业园区零碳产业园,展望绿色前景;探访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了解在库布其沙漠与黄河间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改善黄河生态的建设成果;泛舟乌梁素海,感受天蓝水碧、鸥鸟齐飞的生态盛景;前往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枢纽工程,一睹黄河“几字湾”的宏伟壮阔;深入磴口县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了解梭梭与肉苁蓉相伴相生、生态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漫步国营新华林场,感受三代护林人坚守“三北”防护林的毅力与付出。
以脚步丈量大地,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现场。通过采风,激发出作家们内心对自然的无限热爱,立志以手中的笔书写美丽中国。
“风光”无限,绿能涌动,奔向“双碳”未来
当车辆驶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眼睛就被满当当的绿填满,道路两侧一株株、一丛丛的树木随着地形高低而延绵起伏。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内蒙古行的第一站来到伊金霍洛旗蒙苏工业园区零碳产业园,作家们“沉浸式”体验“零碳”产业的蓬勃发展。
电子显示屏上,一幕幕高科技元素画面瞬间吸引大家的目光。绿色充电机器人、换电重卡以微缩模型的方式展示着绿色电力的应用过程。
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详细介绍着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项目进展:“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产业制造基地。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合计约758亿元,年产的光伏组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装机量,可在其30年的生命周期中,转化14万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项目的推进建设,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正在快速成型,一座新崛起的“零碳”之城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告它的绿色方案。
同样的绿色能源,点缀在伊金霍洛旗神东煤炭集团布尔台煤矿采煤沉陷区,则变成一片光伏发电的“蓝色海洋”。在这里,曾经的采煤沉陷区,正焕发蓬勃生机:以“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光伏+”模式,推动“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未来,这里将建设装机容量5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为9亿千瓦时,可实现年产值约2.55亿元。
这里草木生长旺盛,绿色“动能”源源不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下车时,一只野鸡在十几米外的草丛里飞了起来,这说明生态环境改善后,就能吸引野生动物前来。通过治理采煤沉陷区、发展光伏发电、在光伏板下种植苜蓿等经济作物,不仅拓展了土地的附加值,还赋予了土地新生命,为未来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如今的鄂尔多斯,绿能涌动,正加快绿色转型,奔向“双碳”未来。
化沙为笔,画出生态经济新蓝图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腹地,一幅巨型骏马图镶嵌于此,这是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用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巨型光伏电站,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库布其沙漠起伏,如阵阵波涛,在漫漫沙海中涌动成“光伏海洋”。
光伏板下,药材和牧草蔓发,绿意盎然。这就是达拉特旗将新能源发展和荒漠化治理相结合探索出的“光伏治沙”新模式:“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骏马电站的出现,既让‘沙窝’变‘金窝’,也让防沙治沙与安居乐业相结合的梦想变成现实。‘只要功夫深,黄沙变成金’,达拉特旗用‘骏马’奔出了人民的幸福路。”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陈新,一改往日对荒漠化的刻板印象,在达拉特旗看见了沙漠经济的新未来。
沙漠中的“蓝色海洋”续写着绿色能源的新神话,也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当地人的治沙新智慧。
而在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漠变绿洲”早已不是神话。
一座沙漠博物馆浓缩了恩格贝的治沙史。在恩格贝沙漠博物馆,讲解员从一粒沙讲起,向采风团展示了荒漠地区合理开发利用的种种新实践。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努力,在库布其沙漠与黄河之间构筑了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大大减少了入黄泥沙量,明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在“沙之地”——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磴口县,采风团看到了“梭梭树下产绿金、沙生百草尽是宝、荒漠披绿胜良田”的别样景致。依偎着梭梭林和四翅滨藜,一行行笔挺的“金笋”——肉苁蓉破“沙”而出。
眼前的景象,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少年时期的记忆截然不同。梁鸿鹰是磴口县人,他的少年记忆与风沙联系在一起,那时候人们出门就是一嘴沙,回家后都灰头土脸,风沙干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从20世纪50年代起,磴口县开始和沙漠作斗争。在“以生态建设统揽全局,创建黄河中上游生态第一县”的目标指引下,加快乌兰布和沙漠造林绿化步伐,重点围绕防沙治沙,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新时期,在确立“沙漠资源观”,在坚持保护沙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沙草产业。
如今,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有机中蒙药材种植基地,形成肉苁蓉、甘草产业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绿色财富循环经济链,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实现治沙又致富的绿色梦想。
当采风团来到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国营新华林场,一排排苍翠的杨树屹立在金黄的沙丘上,延伸出一条林间小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华林场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对周边农田的危害很大。从1978年开始,三代林场职工结合当地树种开展大规模造林治沙,先后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
目前,林场内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三代林场人60年的坚守,让新华林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荒漠变林海,碱滩变良田,林场周边农田愈加稳产、高产,村民收入显著增加,愈加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了84种野生动物和10多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
在实地参观家乡及周边地区生态治理情况、感悟到家乡人坚韧不屈的治沙精神后,梁鸿鹰备受震撼。他表示:“今后将更多宣传家乡人民的治沙精神,发挥生态文学的作用,为生态建设提供内生精神动力,以生态文学助力美丽北疆、美丽中国建设。”
系统治理,“塞外明珠”重现昔日光彩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采风团邂逅了在乌梁素海上空自由飞翔的鸥鸟。这一幕幕波光潋滟、水鸟蹁跹的迷人景象,让采风团成员、内蒙古作家高朵芬十分感慨。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梁素海人,高朵芬曾亲眼见证了这片“海”由好变坏再变好的全过程。
“小时候,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好得不得了!我们吃的是‘海水炖大鱼’,渴了就舀湖里的水喝,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幸福与欢乐。”高朵芬告诉记者。
然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曾经的“塞外明珠”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水质一度变为劣Ⅴ类,由黄河“自然之肾”变成“生态之患”。
为了让乌梁素海焕发昔日光彩,多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发。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通过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实施生态补水、湿地净化、开展乌拉山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如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数据显示,乌梁素海目前水域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有264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鸟飞鱼跃的乌梁素海,每天都在等待着人们前来一睹“塞外明珠”的风采。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每年,黄河水会经三盛公水利枢纽流进乌梁素海,这座黄河上唯一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闸坝工程,不仅只向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更滋润着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改善着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亘古不息的黄河水流经内蒙古大地,沿岸地区唇齿相依,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乌梁素海从“浊”到“清”的涅槃,黄河水泽披万物的气魄,也激发了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学院院长王怀宇的内心动力。来自吉林西部的他,深知地处干旱少雨地带的湖泊湿地,想要保持如此良好的生态,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
勇担使命,书写北疆生态环保故事
采风团一路行走,一路感受北疆的文化、历史和生态建设现状。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20多年前曾到访内蒙古。再次来到鄂尔多斯,他的内心感慨万千。“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保工作不断进步,生态环境被保护得很好。我一定会用散文、随笔等方式来讲述这里的生态文明生动实践。”叶辛说。
同样为内蒙古的辽阔和壮美所触动的,还有天津作家秦岭。“我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河套地区,这里链接了我少年儿童时代的记忆。”秦岭说:“当地人依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把荒漠变绿洲,与伟大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这是一个让人感受到强大生命力的地方。作为一名写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入生态文学创作的队伍,表现这种时代精神。”
几天的采风调研,让作家们纷纷思考如何以文学之笔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汇聚力量。
王怀宇表示:“内蒙古治沙防沙,改善自然环境的成果让我感受很深,作为作家,要自觉承担起生态文学写作的责任,以自己的书写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高朵芬表示:“巴彦淖尔是我的家乡,我一路行走,一路感受着这片土地对我的召唤。黄河‘几字湾’、河套地区,还有伫立在连绵起伏沙地上的杨树,所有的一切激发我内心强烈的情感,我要挖掘出内心最深处的感受,留下浓重的一笔。”
一直关注、书写库布其沙漠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王占义表示:“这次采风给了我深入北疆的机会,也将是我文学创作的新起点,我将以此为契机,在生态文学的领域尽我所能地深耕下去。”
“北疆是我们的绿色屏障,不仅有不可取代的风光,更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在采风团团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叶梅心中,书写北疆的生态文明实践故事,是作家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她表示:“生态文学一定建立在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不仅要记录历程,还要写出动人的故事,要表达人的性情和觉悟。当下,生态文学的空间无限广阔,期待作家们写出更好的篇章。”
行走天地间,作家们的创作灵感泉涌。生态内蒙古,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中国,正在汇聚磅礴力量。
作为采风活动的承办单位,中国环境报社总编辑陈廷榔表示,“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大地文心”作家采风活动开展多年,已成为展现地方生态建设成效、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品牌活动,团结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创作视角聚焦到生态环境领域。中国环境报社将以此为载体,继续努力推动生态文学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凝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从北疆再出发,美丽中国的故事将更加生动精彩。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