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开展漏损控制推进供水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二)
发布时间:2023-03-14 17:34:30 来源:富士地探 作者:刘书明 浏览次数:

4 “通知”明确了构建系统性管控体系是漏损控制取得成效的保障

        漏损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国内外漏损控制的先进经验来看,无一不是采用了多管齐下的系统控漏策略,单项控漏措施无法支撑可持续的漏损控制工作。因此,建立真实漏失与计量损失协同、区域控漏与精准定位结合、技术降漏与管理降漏统筹的系统性控漏体系是实现可持续控漏的必然选择。“通知”部署了五项工作任务,分别是从技术控漏角度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推动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推进供水管网压力调控工程、开展供水管网智能化建设工程,从管理控漏角度完善供水管网管理制度。这五项任务中,管网改造工程是基础,分区计量和压力调控是手段,智慧化建设是方向,管理制度是各项技术发挥实效的保障。绍兴、郑州等城市的控漏经验显示,在采取系统性管控措施的基础上,可在不同漏损率阶段侧重采用不同措施。如,在20%以上的漏损率区间,管网改造、计量体系建设、计量器具更新的贡献更为突出;在10%~20%的漏损率区间,分区计量、压力调控的贡献更为突出;在10%以下的低漏损率区间,智能化改造和精细管控的贡献更为突出。因此“通知”指出,各地可根据当地管网漏损的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科学规划任务项目,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5 “通知”强调了改革创新是构建漏损控制长效机制的重要推动力

        长期以来,漏损控制工作的实施主体主要为供水企业,受激励机制不明等因素所限,尚未形成漏损控制长效机制,是制约我国漏损控制水平持续提升的难题。为破解该难题,“通知”提出了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如,在强化责任落实方面,“通知”要求“改革经营模式,实施水厂生产和管网营销两个环节的水量分开核算”。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供水企业没有将水厂生产和管网营销两个环节的水量分开核算,该项政策的落地,将推动水厂生产和管网营销“亲兄弟明算账”,强化漏损的精细化管理;在推进激励机制建设方面,“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励提升供水水质、促进节约用水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结合 《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的推出,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供水成本核定及供水企业成本监审时,管网漏损率原则上按照一级评定标准计算,管网漏损率大于一级评定标准的,超出部分不得计入成本,该项政策的落地将利用水价撬动开展漏损控制的积极性。同时,“通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将居住社区共有供水管网设施依法委托供水企业实行专业化统一管理”,该项措施的推出,有望推动更多的供水企业接管二次供水,这对于推进专业化漏损控制和保障末梢水质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也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6 “通知”有望推动我国更多城市达到漏损控制国际先进水平

        一般认为,日本(3%)和新加坡(5%)的漏损率具备的条件、调查目的等,有选择的采用某一技术或两者共用。这两项技术都只回答了“有什么水”的问题,对于来水源头检查起到“指示”作用,需要与常规的管道探查手段相互结合,以充分发挥“水账”对“管账”的引领作用。代表了漏损控制的国际先进水平。近些年来,经过供水同仁的共同努力,通过借鉴消化再创新,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管网特色的漏损管控技术与管理体系。绍兴等地漏损率稳定保持在5%以下,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通知”中各项政策的落地,特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政策的落地,有望激发各类资本向漏损控制领域的流动,进一步促进漏损控制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地,同时政策的相关宣传工作,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自觉。可以预见,通过试点工作,至2025年,我国将有更多城市达到国际领先的漏损控制水平,全国的漏损控制水平将实现整体提升,达到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9%的目标。

        总之,在全国奋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通知”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在供水领域的落地与实践,进一步激发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漏损控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我国漏损控制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建立漏损控制长效机制,促进供水领域实现降漏减碳协同。



作者简介:刘书明,,1976年出生,山东淄博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信息学与管网安全输配。本文转载自 给水排水 - 2022年第48卷 第5期 科学开展漏损控制 推进供水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