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点行业环境管理的工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4-28 16:11:33 来源:固废科技 作者:贾传兴 浏览次数:
















重污染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对缓解和解决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本文运用三种生产理论及环境管理学相关理念,以预防为切入点,从“源头减量防控、切断土壤污染途径、增强土壤受体抵抗和修复能力”三方面,提出了强化企业环境管理、预防土壤污染的具体对策,以期为缓解当前工业用地土壤污染形势、解决当前突出的土壤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本,是环境社会系统“物资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承载基础。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运作的整体,只有“三种生产”闭环协同发展、“三生共赢”,土壤环境才能保持良好生态,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持续向好,但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和固体废物高产出模式尚未根本扭转,物资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间仍存有较多的不和谐现象,部分以污染物的形式回归于土壤受体,致使土壤环境质量受到显著影响。


因此,在坚持中“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风险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总体思路下,从土壤污染源头预防的角度,强化工业企业,特别是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管控,加强工业生产环节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三种生产”闭环协同发展,对缓解和解决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重点行业预防土壤污染的环境管理思路

已完成:20%//////////


企业是物资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供应者、是各种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同时也是污染物的主要产生者和排放者、环境保护的具体承担者。


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首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生产者责任延伸”等思想深深融印于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建立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企业环境管理文化,树立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将公众的生态环保需求和政府的监督内化于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决策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外化于企业生产每一环节、员工的各项行为,树立“从源头上减少、控制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向土壤的排放”的观念。


其次,要自觉调整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


企业环境管理不仅要符合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而且要将“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经营活动本身,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推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从日常的企业环境管理上下功夫,主动调控自身生产行为,做好企业及其周边土壤污染预防、管控工作;自觉使用清洁原辅材料、改进生产工艺、使用低能耗清洁能源和先进生产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低排放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同时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生态文明理念、企业环境文化渗透、融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名员工的行为和每一产品品质中,尽可能的形成闭环生产模式,自觉调整自身作用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好“生态环境经营”,减少土壤污染来源。


再者,要控制环境-社会的物质流,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粗犷式的工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使越来越多的物质退出了“环境-社会系统”中自然物质循环流、成为污染物,且由于企业环境管理不善进入土壤,物质、能量以“污染物”形式逐步累积于土壤以致超出土壤自身承载能力,形成土壤污染。因此,在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要加强物质和能量的管理,探寻一条既能尊重和不破坏自然物质循环,又能创造物质财富的新的生产行为。


重点行业预防土壤污染的环境管理实践
已完成:40%//////////


任何污染的形成均具备“源-途径-受体”三方条件。下面就从企业环境管理实践角度,谈几点“减少土壤污染源头、切断污染土壤途径、增加土壤污染承载和修复能力”的土壤污染防治思考。


土壤污染源头减量


工业企业是物资和能量聚集地,因此在工业项目筹划设立之初就应运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考虑项目选址、厂址土壤环境状况、厂区布局、选用原辅料、生产工艺、污防设施、废物排放等可能污染土壤的环节,工艺设计过程中采用绿色、低碳、清洁的先进技术、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条、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切实避免因“先天不足”引发土壤污染现象等。国家层面,应尽快完善、细化土壤污染相关配套技术标准、规范,指导、监督企业逐步规范生产行为,切实减缓、杜绝土壤污染行为。


(1)严把重点污染物排污许可、环评审批及项目用地关。


应充重视土壤污染的生态环境风险,精准管控重点污染行业、企业的生态环境准入,落实预警、约谈、限批等机制,切实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力度、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源。对于化工园区和其他排放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重点行业、区域要强化规划环评,从环境容量承载、污染物总量控制、土地使用等“三线一单”管控角度落实防范土壤污染防控具体措施;需要配套建设土壤污染防治设施的要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


提高重污染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执行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排污许可制度,坚持“减量置换”原则淘汰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采用更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实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


(2)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推进项目建设及生产。


强化重污染行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污染防控设施的落实,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施,切实防治土壤污染现象发生。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推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逐一规范每一生产环节。特别是涉及镉、汞、砷、铅、铬等重点重金属,多环芳烃、石油烃等重点有机污染物,化工,焦化,制革,电镀等重污染行业企业,切实避免跑冒滴漏等现象,管好水、气、渣等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确保稳定达标、满足排污许可等要求,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源的产生。同时建立环境隐患排查和治理机制,做好环境安全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把好土壤污染源头减量关口。


(3)企业转型升级、关闭搬迁过程中,应建立清单、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管控工作信息化水平。


结合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行业企业;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清洁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强化防渗及土壤隐患排查等工作,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建立企业关闭、搬迁,土地权属转换等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机制,结合项目落地前、建设过程中、正常生产、关闭搬迁等生产、治污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土壤监测等历史数据、清单,构建土壤环境全程跟踪监管信息化平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土壤数据动态更新和共享,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4)完善土壤信息公开机制,增强政府、公众监督效力。


重点行业企业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各级政府也应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结果,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土壤环境状况,并积极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引导公众参与土壤污染监督、完善公益诉讼等社会监督效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源头减量防控大格局。



切断土壤污染途径


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水、气、渣等污染物的沉降、下渗、富集等。为减缓或避免土壤污染,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应控制污染途径,严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界面。


(1)做好重污染行业重点区域的防渗,切断污染物下渗途径。


企业(特别是重污染行业)原辅料贮存区、生产车间、水、气、固污染物处理/处置设施,特别是涉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堆存区域要做好防渗处理,达到相应技术规范防渗系数的要求。同时规范尾矿、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铬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针对上述隐蔽工程要建立环境监理及跟踪监督信息化机制,切实落实好切断土壤污染途径等预防工作。


(2)加大监管力度,切断向土壤恶意泼洒、倾倒途径。


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监察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重点监测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生产设施及其周边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情况。


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完善督查、交办、巡查、约谈和专项督查机制。保持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效切断向土壤恶意泼洒、倾倒途径。


(3)强化环境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力防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土壤污染。


企业应强化环境安全红线意识,运用底线思维围绕“预防、预警、应急”三大环节,全面推进“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应急处置”四项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环境安全防控工作;切实避免因突发环境事件引发土壤污染行为。


企业应严格落实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头控制;做好土壤环境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对风险点、重要和敏感区域定期专项检查,建立风险点动态管理档案和数据库;加强环境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特别是防泄漏、泄漏物吸收/吸附、紧急阻隔下渗等物资储备;加强生态环境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和处理处置能力。


增强污染受体——土壤的承载和修复能力


从污染受体角度探求土壤污防措施,首先应摸清土壤污染底数、针对性地增强土壤自身抵抗污染和自身修复能力。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分布、程度、类别尚处于“黑箱”或“灰箱”状态,其精准程度难以满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的要求。为提高各类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开展土壤污染底数详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这样才能因症施策、科学有效地开展分区、分类、分级管理和修复。


根据详查结果,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及分区、分类、分级管控,建立土壤质量信息及管理数据库。对未污染的土壤优先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及生物多样性不降低;对贫瘠、板结等轻微受影响的土壤,要通过生物、生态修复等技术逐步改良其特性,增强其自身抵抗和修复能力,恢复其正常功能;对已污染且较严重的土壤,明确责任主体,从修复治理安全性、健康性、持续性的角度,开展针对性的治理修复工作,切实避免把土壤治理修复与周边生态环境孤立开来引发二次生态等问题。


关于增强污染受体——土壤的抵抗力、修复能力的技术手段颇多,比如:土壤改良技术、重金属污染掩蔽剂、钝化剂、有机污染阻隔技术、生物炭等新兴介质吸附技术、植物冶金修复技术、多生物耦合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等等。土壤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应从整体生态恢复等方面发展增强土壤受体的污染抵抗力、修复能力等技术。


结语

已完成:90%//////////


土壤污染来源于工业、农业等生产和生活活动,其中重污染行业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预防土壤污染角度,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做好源头减量、切断土壤污染途径、增强土壤抵抗力意义重大。《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以来,社会各界为改善土壤环境做出了多方努力,但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特别是重点污染行业企业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基于此总结两点建议:

(一)重污染行业生产工序复杂,可能影响土壤环境的风险点多、面广,因此基于土壤污染预防的企业环境管理亟待提高信息化、科技化、精细化水平,构建重污染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预防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过程及可能影响土壤环境的生产工序全程跟踪监管;减少工业生产过程对土壤的污染同时为后续企业搬迁、关闭土壤流转,修复治理提供丰富的支撑信息。

(二)树立绿色、安全、健康、持续的土壤管理、修复、治理理念,尽快完善细化土壤污染防治配套的技术标准、规范,从法律层面强化工业生产管理、规范治理修复行业发展,积极引导公众关心土壤环境、监督土壤管理,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土壤污染防治大格局。


- END -


免责声明: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推送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及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


来源 | 固废科技
作者 | 贾传兴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