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污泥原位减量技术的全方位扫描
发布时间:2023-10-23 17:01:50 来源:未来新水务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10月20日下午,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未来新水务研究中心主办、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技术研讨会”如期举行。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邀请多名来自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及来自产业的多位资深同仁参与研讨,以期着眼污水处理全流程,夯实技术支点,突破行业发展桎梏。行业相关领域7000余人通过“未来新水务”微信视频号、“中国给水排水”视频号、“蔻享学术”直播、“济联环境”微信视频号、“环境工程学报”微信视频号等直播平台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片

会议中,未来新水务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臣指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泥出路成为行业瓶颈。填埋、焚烧、土地利用,均存在来自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制约。他认为,结合全球污泥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国国情,污泥应在处理后回到土地,这不仅是污泥最重要的最终出路,还有巨大经济和环境效益。据此,他提出几类污泥回到土地的技术路线。

图片

未来新水务专家,中持新概念环境发展宜兴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新加坡PUB前首席专家曹业始认为,由于排水管道渗漏和广泛的城市建设, 我国污水厂进水中存在高浓度无机悬浮固体(ISS)进而带来污泥产量增加、水处理能耗上升、设备磨损加剧等问题,改善预处理的除砂效率是生活污水厂运行提质增效的当务之急。对此,他提出选择产泥少的生物工艺、利用厌氧消化最大限度地将VSS转化为CH4,以及产生较少二氧化碳的热处置工艺等解决思路。

图片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光浩指出,污泥资源化难度大,源头减量、在线减量势在必行。据此目标,陈光浩团队开发了污水处理技术-SANI ®™工艺,立足香港临海的地理优势,利用了硫酸盐还原菌、自养反硝化菌、硝化菌等三种低产率微生物理生活污水,该技术在达到香港污水厂排放标准的同时,能够实现70%生化污泥减量,建设用地节省30-40%,电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30%。结合内地水务实情,陈光浩进一步探讨了SANI ®™工艺在内地应用的可能性。

图片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孙连鹏针对污泥原位减量需求,介绍了具有污泥源减量特性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典型A2/O-MOSA工艺,该技术以侧流污泥厌氧处理耦合传统水处理工艺,目前已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污泥源减量示范工程,并在国内多个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在10万吨/天的水处理项目中,稳定获得 27.8% 的减量化效果。

图片

浦华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琳表示,传统沉砂过程的除砂粒径范围约为200微米以上,大量粒径为200微米以下的砂为后续的初沉池、生化池及污泥处理的运行带来诸多不变。通过采用高精度水力沉砂,能够将处理精度提至75-100微米,在处理效率、占地面积、能耗物耗、运行费用等方面优势明显,可对已有沉砂池进行改造。

图片

北控水务集团运营服务中心副总经理魏彬介绍了基于氧化溶胞的污泥原位减量及内生碳源开发技术,该技术利用其强氧化性对污泥絮体中的胞外聚合物进行氧化降解,以达到降解污泥提高污泥脱水性的目的。通过动态精准调控,还可以为系统补充一定量的碳源。该技术在北控水务部分项目中得到了验证。

图片

晓清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小清介绍了AFSR侧流污泥减量化技术,该技术通过高效生物菌群的培养驯化,使得好氧菌为高效侧流厌氧反应器高效生物菌提供食物,将好氧菌降解为水、二氧化碳、有机酸,达到污泥减量化目的。该技术能够实现自动控制、节省运维费用、污泥大幅减量、控制污泥膨胀等效能。

图片

北控水务集团产品开发中心工艺高级工程师蒋红与介绍了BeUS超声内碳源协同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该技术紧扣水线,发力侧流,物化撬动主流生化,以实现水线的脱氮除磷与泥线的原位减量双重目标。目前北控BeUS首次完成了纯国产化装备的万吨级长周期生产性验证,同时,发挥平台化与多场景的优势,在千吨级村污、工业水等方向也在做着尝试与进一步验证工作。

图片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汪翠萍介绍了SPRAS污泥减量技术。该技术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前端插入“曝气+沉淀”污泥减量模块,通过微生物的调控和工艺参数的改变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实现污泥减量。在某设计规模2万吨/日的污水厂中,最长连续5年多未排泥,有机剩余污泥减量80%以上,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吨水电耗0.35度。

图片

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表示,汇集专家及产业力量的专题研讨会,取得了优质的探讨效果,展示了行业潜在的活力与可能性。接下来,未来新水务还将发挥独特的课题研究机制优势,结合专家、企业及新水务工作组力量,筛选、研发出能够大规模适用于未来水务行业、推动污水处理厂实现大幅降本增效的减量技术,并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转化应用、落地模式等方面的整体构思,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会议由王洪臣教授进行总结:此次研讨会交流的污泥减量技术,涵盖渣砂去除、生物工艺优化、工艺内部碳源开发等多维度视角,基本涵盖了污泥原位减量各条技术路线和实践成果,并在充分的介绍和讨论中碰撞融汇、打开思路。污泥处置是目前困扰行业的“顽疾”之一,而要解决此问题,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实现污水处理工艺的“清洁生产”,也是正道所在。


编辑 | 李艳茹

审核 | 王凯军

统筹 | 未来新水务工作组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