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处河湖入围省级“美丽河湖”名单 湖北系统治理护碧水清波
发布时间:2023-11-21 10:26:3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喻妙 通讯员李文瑞 程邦谊 浏览次数:

微波荡漾,碧水澄清,这是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呈现的生态画卷。近日,清江入围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2022年度湖北省美丽河湖名单,和它一同入围的有宜昌黄柏河、汉江襄阳段等8处河湖。

如何擦亮水名片,做好水文章?近年来,湖北省坚决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系统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从地方立法、综合执法,到系统治理、生态补偿,一场场深入持久的治水攻坚战铿锵有力。如今,荆楚大地多个河湖旧貌展新颜,恢复了昔日神采。

向绿而行 打造汉江绿心

近年来,襄阳市依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全力打造“汉江绿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鱼梁洲,汉江第一大洲岛,占地 17.55 平方公里,位居襄阳城市“一心四城”中心区域。襄阳市为打造“城市绿心”,分别斥资8.3亿元、9亿元兴建鱼梁洲环岛景观带及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等重大基础性生态项目,致力于实施全洲绿化。2018 年以来,鱼梁洲累计新增绿地面积700万平方米,全洲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以上。而今的鱼梁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心”和“汉江绿心”。

水清岸绿,百鸟翔集。数据显示,经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汉江沿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强,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由2013年的109种增加到200余种,越冬水鸟数量由年均3000余只增加到上万只。

而今,襄阳市水质交出可喜答卷。2022年以来,襄阳市28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6.4%,其中,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同年,湖北省水产种质普查数据显示,汉江渔业资源数量大幅提升、种类多样性进一步加强,维护了水生态平衡,水生态系统稳定良好。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蔡金海介绍说,汉江襄阳段流域运用“绿色+”的特色治理模式,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不断延伸绿色理念,呈现出“林城相融、林水相映、林路相依、人景和谐”的城乡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同保同治 共护一湖清水

2022年3月,武汉、鄂州两地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梁子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协议》。

这是为共护梁子湖一湖清水迈出的坚实步伐。自此,武汉、鄂州两地正式联手,一举破解跨界湖泊的“一湖两标准”、多头管理的难题。

两城共同推进梁子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建立联席会商制度、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开展联合监测及执法检查、协调应急处置机制,共治共保梁子湖生态环境。

临湖巡查,守护碧水。“钓鱼的人比较多,请渔政部门予以制止。”马锐打开手机“智慧水务”App,上传巡查发现的问题,提示相关部门处理。而邱泽鹏带着7名工人巡湖,早晚沿3公里岸线捡拾垃圾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马锐、邱泽鹏分属梁子湖官方和民间的“河(湖)长”,联手为包保区域定期“体检”,确保梁子湖水清岸绿。

这两则事例只是梁子湖全流域治理的缩影。

据介绍,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全国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生态价值工程,建立综合决策、绿色评价考核机制;率先落实区域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近4亿元。

与之相辅而行的是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性工业,杜绝工业污染入湖;率先实现全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不让一滴生活污水入湖。截至目前,梁子湖流域内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1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868 台(套),成为“全国农村污水处理先进示范区”。

而今的梁子湖,水草丰美,鸥鹭栖息,惠泽当地百姓。梁子湖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是上下游同治、水岸同治,才真正实现了有效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的目标。”

协同联动 提升生态颜值

清江是长江出三峡后注入的第一大支流。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清江在当地上下联动的协同治理下,碧水东流,绿意盎然,一派旖旎风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离不开制度守护。为构建水生态保护屏障,当地立法兴规,制定出台《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清江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将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体现到规划引领之中。

据介绍,在水污染防治攻坚中,相关部门分类整治入河排污口,初步完成生态环境部下发的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全面摸排流域小水电,按照“一站一策”原则,逐站制定退出或整改方案;推进船舶污染防治,清江画廊公司旅游船舶均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覆盖率,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对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的农户,结合农村“一池三改”处理生活污水。

一系列协同联动治理措施,建起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成就了当下清江的美丽如画。如今,清江实现了向“治理提质”的转变,2021年,清江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黄柏河缘何双“入围”?

◆本报记者喻妙

通讯员李文瑞 程邦谊

生态环境部近日公示了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湖北省宜昌市黄柏河名列其中,这是湖北省首例入围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同时,黄柏河也入选了湖北省2022年度美丽河湖的名单。

黄柏河,宜昌市境内长江一级支流,承担着宜昌城区及宜东地区200万人口生产生活和100万亩农田灌溉供水的重任,被誉为宜昌的“母亲河”。

护一河清水入长江。2015年,宜昌市在湖北省率先实施流域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流域综合执法体制,成立宜昌市河流水生态保护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水生态保护116项行政执法权,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2018年,宜昌市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科学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在全国范围内独创流域分区保护制度,构建流域依法管控新格局。

为实施全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宜昌市筹措资金15亿元,整治黄柏河流域重点河段35公里,清淤疏浚河道50公里,岸线植树66万株,流域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

同时,采取生态补偿机制,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实施方案》,筹措生态补偿资金2000万元,并从当地矿区760万吨开采总额中拿出100万吨(相当于4亿元产值)作为生态奖励指标,实现水源受益区与水源保护区共建共享、共治共赢。

伴随着一项项系统治理举措的落地,如今的黄柏河生机勃发。一组数据有力展现治理成果:截至2022年11月底,黄柏河流域Ⅱ类水水质比例达到 98.22%,较2016年提高30.94%,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达Ⅱ类标准,有效改善了长江水质,保障了当地城区居民饮用水安全。

丹江口水库等两处湖库入选湖北首批美丽河湖名单

十堰全力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

◆本报通讯员叶相成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公布2022年度湖北省美丽河湖名单,十堰市辖区内的丹江口水库、竹山圣水湖榜上有名,获评数量居全省之首。据悉,这是湖北首次开展美丽河湖评选。

保水护水,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在十堰市神定河河长办公室,工作人员罗静指着墙上的神定河口水质自动监测指标变化趋势图表介绍说:“看,过去这里红橙黄一片,现在黄绿成主色调了。”

据了解,这幅图表是十堰市为“挂图作战”治理神定河专门设计的,用红橙黄蓝绿来标注每天神定河水质监测结果,其中水质I至Ⅱ类用蓝色、Ⅲ类用绿色、Ⅳ类用黄色、Ⅴ类用橙色、劣Ⅴ类用红色。

“颜色越浅,代表水质越好。”罗静说,从监测指标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神定河水质日趋向好,且优于历年同期。

近年来,十堰市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全力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十堰市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划定市域生态红线7721.2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2.72%。大力推进“绿满十堰”行动,累计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70.7万亩、植树造林321.6万亩、退耕还林27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3.49平方千米。

十堰市先后投入11.4亿元,在全市1578个行政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整治覆盖率达87.3%,全市建成1900多台(套)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68%,十堰市农村污水治理模式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十堰市扎实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累计投入70余亿元,建成119座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43座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运维经费近4亿元,托管运营全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

小河净才能大河清。十堰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489条,直接汇入汉江的一级支流有堵河、金钱河、东河等11条河流。为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去年3月,十堰市以堵河流域为试点,开展跨界水环境质量考核,按照县域将堵河分区段,进一步厘清属地政府护水责任,通过分析对比县域边界出入境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对各地护水工作进行考核。

随后,十堰市在10个县(市、区)全面实施县域跨界水质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3项,全市28个断面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十堰各县(市、区)相继启动跨乡镇水质考核,123个乡镇共计设置考核断面125个,每月对各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打分。

十堰市每年还统筹3300万元,用于水环境质量横向生态补偿,对考核优良的进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限批。去年,十堰市内的国控断面、省控断面、县域跨界断面、跨乡镇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通过努力,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指标有107项达到Ⅰ类。

科技助力,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榜湖北首批美丽河湖

“把镜头拉近点,看下湿地公园保育区峪口渡口附近有没有人偷钓?”“再把几个水质、气象监测点的数据打开。”“查看下最近有没有观测到新的水鸟种群……”

前不久,在十堰市竹山县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上庸管护站,工作人员正仔细地调控湿地公园监测平台应用程序,把图片、数据投放在大屏上,对公园日常管护进行实时监测。这是竹山县建成的水质、气象、水鸟观测及无人机等公园全流域立体管护综合监控平台。

圣水湖作为人工库塘型湿地,位于堵河上游。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圣水湖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成立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圣水湖湿地的保护范围,建立两个湿地管护站点和8个监测点,对水质、鸟类、气象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此外,他们在重要区域布置了15个360度远程监控高清视频设备,构建了覆盖湿地公园全范围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保护圣水湖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

竹山县委、县政府在圣水湖湿地公园建设中先后投入两亿余元,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新建两座污水处理厂、两座垃圾填埋场,每年开展不少于3次的库区清漂行动,有效改善圣水湖周边的环境。同时,通过禁渔政策、增殖放流以及周边消落带栽植树木等方式,加强生物保护工作。经过多年保护修复,竹山圣水湖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巩固和丰富。

作为紧临湿地公园的集镇,竹山县上庸镇坚持“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的理念,以“天蓝、山绿、水清”为标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健全基础设施。完善集镇环卫体系,提档升级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延伸集镇污水管网3000米,实现集镇雨污分流;建设运营6座小型污水处理站,实现农村集中院落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此外,竹山县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收缴1500余副非法渔网,并对200余条无证船只进行封存,拆除筏钓房、浮台30余个。长效化落实河(湖)长制,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党员护水队”,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水。

通过保护修复,湿地公园整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

十堰市观鸟资深人士、东风22小学教师刘洪军感慨地说,一到冬季,来湿地集结的候鸟越来越多,湿地成了它们汲取营养的“大食堂”和迁徙远飞的“训练场”。

目前,在历年观测到的904种动植物中,竹山县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由49种增加到89种;鱼类由32种增加到41种;植物由648种增加到652种。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