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1:49:07 | 来源:E20 供水研究中心 | 作者:酷熊儿 | 浏览次数: |
前言
随着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路径的顶层设计逐渐清晰。数据资源化已经成为广泛共识,而近期“数据入表”“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建设”等动作进一步体现了数据资产化、资本化已经提上日程。供水研究中心将发布系列文章,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梳理,结合供水行业的特点,为供水企业提供参考。这是系列的首篇,从更加整体性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后续会不断跟进,融合政策、市场的发展以及水司的实践,就更加细分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来源:E20 供水研究中心
作者:酷熊儿
“鼓励供水、供电、燃气、通信、广电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运用自主运营或者授权运营等形式运营本单位数据,开发形成数据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数据交易场所进行交易。” 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贵州省近期公开的《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了鼓励供水企业数据要素市场流通。 数据要素作用释放的风,终于吹到了供水行业。这同样也是供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为《城镇供水数字化转型专题报告》中提及的水司最关心的问题,例如转型经济价值难以衡量、数据管理能力建设缺乏动机等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法。同时,当前水司转型的“业务数字化”几乎已经达成共识,但“数字业务化”往往摸不着头脑,在这种趋势下也将得以发展,并进一步完成行业内化。 那么,到底有哪些变化值得关注? 从去年年底发布的“数据二十条”,到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再到近期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文件,可以看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政策趋向越来越清晰。 数据交易市场上,各数据交易所、专业数据服务商、地方数据集团等蜂拥而入,以供电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企业开发了多种数据产品。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据资产实现了融资,数据连接到资本市场…… 可以看到,随着数据要素化的不断推进,数据不仅仅具有单独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开始凸显,数据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 这意味着,在数字化转型中,供水企业不仅仅可以通过内部数据应用实现主营业务和延伸业务的降本增效,同样可以通过数据外部流通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进而导致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新产品,二是新客户,三是新融资渠道。 01 新产品 随着数据要素化,围绕数据将形成多种新产品。客观上,供水行业在数据管理能力、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可以从电力等相近行业寻找灵感,例如,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与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共同建立了电力专区,推出了多种电力数据产品(详见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电力数据专区)。由此推断供水行业中可能的延伸服务形式: 脱敏处理后的原始数据。可以被其他企业利用的数据,例如用水量、用水周期变化等数据,可以被其他企业开发,用来评估用水企业经营状况、监控企业生产风险、研判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等。 模型或算法。完成了从数据到信息的处理,如用水量预测模型接口等。 认证或核验等服务。类似电力行业推出的电力数据权威验真服务,供水企业可以打造用水量数据验真等服务,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技术或资源。行业独有的技术或者资源积累可能更有价值。例如,提供行业数据的脱敏或安全处理技术,音视频处理技术,算力资源等等。 02 新客户 在数据要素化的趋势下,除了传统的用户和政府,数据服务商、地方数据集团、中小水司甚至供应商实际上都可以成为水司的新客户群。 数据服务商。围绕数据要素化,致力于数据集成、开发、评估、交易等数据要素流通全过程的专业数据服务商逐渐兴起,水司可以为其提供数据资源,形成数据产品并流通,从中获取收益。 地方数据集团。地方数据集团类似于数据领域的城投公司,供水企业产生的一些数据作为公共数据的一部分,由地方数据集团统一经营开发。 中小水司。由于中小水司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对投入更加慎重,龙头水司的数据相关产品可以为其赋能,既释放了龙头水司的数据资产价值,也提高了中小水司数字化转型的性价比。 供应商。供应商的产品升级离不开水司的共创,数据作为一种供需沟通的桥梁,可以为双方带来价值。 03 新融资渠道 总体而言,由于公共行业国企的性质和稳定的现金流,很多供水企业在融资上的困难并不突出。但对负债率较高,或者有较高建设投资压力的供水企业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盘活数据资产、开发新融资渠道的途径。 资产化为资本化提供了基础。融资实践上的最大变化在于,数据资产从以往的融资增信变为可单独融资。具体在金融服务上,多为数据质押融资贷款和无质押数据资产增信贷款。其他服务也在逐渐开拓,如,近期广西电网的首例数据信托项目交易完成,以及青岛华通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举办全国首例数据资产作价入股签约仪式等。 模式上,数据交易所+银行+第三方服务商是新标配。例如深数所携手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协同权威第三方服务机构,成功落地微言科技无质押数据资产增信贷款项目业务;再如佳华科技1000万元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贷款项目等等。三方各司其职,融资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银行是主要的融资来源不必多说,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解决融资需要的确权、定价等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确权问题需要登记制度解决。从融资案例来看,多数企业数据资产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认证。早在2021年数据知识产权制度试点工作已经展开,2022年底,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包括北京、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在内的8个地区,由地方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负责,大多需要形成模型等产品形式。部分由地方数据交易所给出的数据资产登记完成,由数据交易所或其他指定机构负责。这种方式起步较晚,但对数据资产的认证更加全面,如深圳等地已经发布了《深圳市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际案例中,佳华科技的数据资产融资项目中,确权凭证即为其获颁的北数所《数据资产登记凭证》。 定价由第三方服务机构完成,如中国电子标准研究院等。此外还涉及到数据质量评估等工作,同样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完成。 而数据交易所的身影频频出现,一方面是其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牵头方,不仅需要在确权、流通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也需要不断扩展相关生态,推进数据循环,实现价值的释放。另一方面,其多为当地政府发起,并由政府直接或间接主导,一定程度上也为融资提供了背书作用。 从数据产品来看,数据资产的形式以成熟的模型或算法等为主,一方面,制度上,更容易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另一方面,市场上,收益路径更加清晰,更容易完成资产评估。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原始数据确认资产进行融资。例如,广西电网作为委托人以信托形式将部分电力数据委托给信托机构,信托机构委托第三方服务商完成数据产品的开发,最终在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架流通。 04 面临难题 首先是确权的问题,更多涉及到法律层面。当前并无专门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法》等,对个人和企业的权益进行保障,未涉及地带依据数据二十条的指导意见进行处理。这并非长久之计,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市场层面,需求侧的市场尚未完全打开,数据价值流通的循环并不通畅,采购数据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仍处于模糊的酝酿阶段,定价存在困难。《城镇供水数字化转型专题报告》中也提到,数据服务仅占据行业项目需求的极小部分。同时,存在场外火热场内冷的现象。即通过大数据交易所的交易数量少,外部的交易数量多,而外部的监管评估等又缺少监管,风险较大。 最后,会计层面仍然存在不少讨论的声音,比如存量数据资产和增量数据资产的处置方式,实际评估中遇到的困难等,容易导致数据造假和资产泡沫化,需要逐步在实践中达成共识。 05 未来思考 基于当下的发展趋势和难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想法,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场景化挖掘。当前应用仅以金融、政务领域为主,场景化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需求不足。不仅仅是供水行业内的场景,也包括供水行业内数据在行业外的使用场景,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依据用途分类开发产品。基于行业特性,供水企业数据产品会分成公益性和有偿性两类,数据二十条中也提到,“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有偿使用。”,不同用途的数据产品,也影响到其开发合作对象、产品形式等。 开发合作对象的选择。在新客户中,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对于数据资产价值的释放事半功倍。例如,在数据集团的产品开发模式中,供水企业的数据更多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第三方服务商的产品开发中,更关心市场需求和交易可行性。 产品形式的选择。数据处理后的模型或者服务等产品更容易获得高收益,但同时对水司自身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适合龙头供水企业;对于中小水司来说,将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资产化,通过合作对象逐级实现数据价值的释放可能是更值得尝试的路径。 与数据交易所的合作。场内交易是未来的趋势,无论是政策的推动还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供水企业进行场内交易更为合适。 结语 实践出真知,无论是类似的碳交易还是水权交易,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边做边学”中成长。相比之下,被寄予厚望取代土地财政的数据交易,无疑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至少在当下,它为供水企业提供了实现数据价值释放的一个可选项。更进一步,也许,命运的齿轮就在此刻开始转动。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