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翻一桶废水也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2023-08-30 17:54: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郑兴春 殷振华 浏览次数:

近日,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某公司雨水排口附近积存有乳白色废水。经检测,乳白色废水COD浓度以及石油类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三级排放标准。经调查,空压机检修人员当天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作业,不慎将旁边暂存废水的铁皮桶碰倒,桶内废水在车间地面四处流淌。但公司未及时启动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部分废水经雨水排口排至外环境。最终,该公司被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处罚款人民币两万元,还需承担数万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因未及时处理一桶被打翻的废水,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虽然企业大多都制定了应急方案,但思想上并没有足够重视,尤其面对规模相对较小的意外环境事件时,企业往往不会第一时间执行应急预案,直至造成了生态环境损害、被处罚后才追悔莫及。

为有效降低意外环境事故发生概率,确保意外环境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强化一线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意外环境事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轻视和工作上的疏忽,因此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是有效降低意外环境事故发生概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意外环境事故防范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相较于管理层,一线员工不仅是意外环境事故的实际行为人,也是最为直接面对以及最容易察觉意外环境事故风险的主体。因此,企业需着力提升企业一线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普法宣传、业务培训、绩效挂钩、第一责任人追责等方式,增强企业一线员工的风险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及时或提前发现隐藏风险的员工,应进行奖励,以激励所有员工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构建意外环境事故风险信息报送机制。上述案例中,空压机检修人员在碰翻铁皮桶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而这也是导致应急预案未能第一时间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应当建立意外环境事故风险信息报送机制,明确所有员工在发现意外环境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都有义务按照报送机制向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报送。完善的报送机制能够使企业以最快速度作出响应,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害。

加强应急预案实战演练。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公司发生意外环境事故的概率极低。因此,即使企业做了详细完善的应急预案,也仅停留在纸面上。比如,一些企业负责人说起应急预案来头头是道,但压根儿未储备应急物资,也没有成立应急处置队伍。这些企业一旦真正发生了意外环境事故,即使启动了应急预案,还是什么都做不了。应督促企业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储备应急物资、成立队伍,并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模拟可能发生的意外环境事故,加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在实战演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造一支随时可以有效开展工作的应急队伍。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