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苦功夫才能治好水
发布时间:2023-05-17 16:29:2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任靖 浏览次数:

日前,我参加了为期10天的沱江调研行活动。沱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长江水质的好坏与其息息相关。10天时间里,我和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第一财经等媒体的记者们一道,探访了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眉山、资阳7市,沉浸式体验了沱江的变化。

一趟走下来,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想要治好水,必须下苦功夫。以前的沱江水质很差,差到常年维持在劣Ⅴ类;现在沱江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基本稳定保持在Ⅲ类。这样的变化离不开沿线各市的努力。

四川地处丘陵地区,溪流众多,省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达2816条。相较于大江大河,小流域的污染源更为分散,污染情况更为复杂,想要净化这些“毛细血管”,需要下更多苦功夫。

第一次直面这种“苦”是在眉山市仁寿县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普宁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一张手绘的水系图,图上一排排小字密密麻麻,标注了辖区内金马、宝马两条河流流域内的问题点位。普宁街道的工作人员用这张图“指挥作战”,实现了对于流域内涉水问题的动态监管。

为了完成这张水系图,普宁街道的工作人员几乎走遍了流域内每一条支流,查遍了每一条管道。有人被树枝划伤,也有人被烈日晒脱了皮。但是给记者们讲解这张手绘图时,他们脸上的笑意又是真实可感的,因为这份“苦”换来了流域水环境的好转。

再一次感受到这种“苦”是在内江市隆昌市。为了及时掌握涉水问题,隆昌市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专班,21人坚持昼夜巡查,累计出动3000余人次、行程约3万公里,发现问题474个。可以说,很多涉水问题就是靠着专班的工作人员一步步走出来的。而这些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为了水质稳定达到Ⅲ类的目标昼夜奋战。

相较于这些幕后工作,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水质改善后沿岸居民甜甜的笑脸。有时候是在河边,嬢嬢们吹着风聊家常;有时是在民宿,矿工讲起转业后心里的那份踏实;还有时是在湖边,孩子们用画笔定格此时此刻的水清岸绿……每一声“巴适”的背后,都是工作人员下的苦功夫。

由此观之,想要真正治好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脚踏实地,俯下身,沉下心,走出去,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报社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