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又起,不会又要去超市抢水了吧?
发布时间:2023-03-07 16:45:54 来源:净水技术 作者:净水技术 浏览次数:

导语:最近,甲流病毒频频登上热搜,热度已然赶超新冠病毒。这个导致2009年全球恐慌的病毒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它进入饮用水水源了我们该怎么办?饮用水还安全吗?人们是不是又要去超市抢水了?


01

甲流是什么?

图片

图源:百度百科

甲型H1N1流感,国外称之为“A型H1N1流感”。H1N1是一种病毒,是Orthomyxoviridae(正黏病毒科)致疾病系列的一种病毒。H被称为红细胞凝集素,N被称作神经氨酸苷酶,它们都是糖蛋白,分布在病毒表面。由于H和N的组合不同,病毒的毒性和传播速度也不相同。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和N抗原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H可分为18个亚型(H1~H18),N有11个亚型(N1~N11)。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

最早带有流感“嫌疑”的记载应推溯至16世纪。1552年,英国名医约翰·凯厄斯在他的《汗厥症治疗刍议》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从1485年8月的第二星期开始,英国突然出现了一种疾病,使许多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莫名其妙地死去了。这种怪病的症状是发高烧、咽喉灼热、头痛并且有关节疼痛,有时腹痛呕吐,而且总是满身臭汗,因此得名:“汗热病”。“汗热病”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个月就传遍了大半个英格兰,并漂洋过海,蔓延到了苏格兰边界。


02
甲流的危害有哪些?


甲流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

甲流的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感染,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它平面上,如果接触带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物品,而后又触碰自己的鼻子和口脖,也会受到感染。感染者有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感染其他人,感染后一般在一周、或一周多后发病。小孩的传染性会久一些。

虽然甲流有特效药和疫苗,但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还是可以看到有家长分享经验贴,说很多小孩都“中招”了,出现了40°以上的高烧不退的症状;有许多成年人纷纷吐槽说“这波甲流比新冠厉害多了”;部分地区的学校也纷纷停课来应对这一波流感。

图片
图片
部分网友现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饮用水还安全吗?如何保障?

“人类社会最大的卫生贡献,一是疫苗,二是清洁的饮用水”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病毒进入水体后不能增殖,因此在水环境中会随着时间而减少。

甲流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最新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4.1、4.2、8.1条明确:生活饮用水中不应含有病原微生物;出水厂和末梢水中消毒剂限制、消毒剂余量均应符合相关要求;处理生活饮用水采用的絮凝、助凝、消毒、氧化、吸附、PH调节、防锈阻垢等化学处理剂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和消毒设备卫生安全评价规范(试行)》规定。

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水源防护、集中净化和消毒处理、管网输送等。显然,良好的水源是饮用水安全的基础,水质净化处理是关键过程,尤其是消毒环节,是保障饮用水生物安全的重要屏障。

化学消毒是杀灭微生物的重要措施。在水厂传统的常规处理工艺过程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仍是目前我国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的主流水处理工艺。实践证明,混凝、沉淀、过滤工艺过程对水体中的病毒可起到一定的去除作用,如下表所示。在消毒过程中,水厂通过控制CT值(消毒剂剩余浓度和接触时间的乘积)来实现对微生物的灭活。

混凝、沉淀、过滤等水处理过程对病毒的去除效果

图片

将水煮沸和紫外线照射是常见的物理消毒方式。煮沸对病毒有很好的杀灭效果;紫外线对大部分病毒有很好的灭活效果。所以平时饮用水的时候一定要将水烧开再喝。


04
膜处理对病毒是否有用?

甲流病毒直径为80 nm~120 nm。一般情况下,膜孔径:微滤(0.1~10mm)>超滤(0.01~0.1mm)>纳滤(0.001~0.01mm)>反渗透(小于0.001mm)。

图片

图源网络

从孔径上看,微滤膜不足以去除病毒,但实际上微滤膜对病毒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这通常认为是由于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的作用,但滤饼层是不稳定的,并容易通过反冲洗过程去掉,因此,实际上微滤并不适用于饮用水中病毒的去除

对于超滤技术目前仍存在争议。研究认为,超滤对病毒的对数去除率可达5~7 lg,但USEPA的资料显示,美国29个州中只有6个州认可超滤对病毒的对数去除率≥1 lg,其中有4个州认可的对数去除率为4 lg,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病毒颗粒太小,担心膜出现无法检测到的很小的完整性漏洞时导致病毒泄露,较多的州更倾向于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组合工艺对病毒进行控制;也有观点认为,超滤膜对病毒的截留远高于基于筛分原理的理论截留率,膜对病毒的分离过程不是简单的筛分过程,膜对病毒的吸附在膜的截留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超滤膜也有被应用于病毒的去除或纯化。

纳滤技术和反渗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病毒,但因运行成本较高等原因,目前在水厂应用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膜过滤过程对病毒没有持续控制能力,为确保饮用水输配过程安全有效,水处理过程需要配合消毒工艺的使用。另外,膜破损和膜污染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


05
结 论

总而言之,我国对供水水质安全有着严格的水质监测和管理要求,特别对于微生物风险,是整体可控的。而且,由于病毒在水中不能增殖,且甲流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敏感易于被杀灭,即便有甲流病毒“意外”进入水源,在现有水处理工艺中也可以被有效杀灭。

最后还是要强调:高温的物理方法始终是杀灭水中微生物最有效的“保底方法”,将水煮沸后饮用在绝大多数的饮用水微生物污染风险情况下,都可以是饮水安全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