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咨询研究要建立在分析工具和知识积累之上
发布时间:2021-07-02 16:30:22 来源: 宏春观察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在6月2日发了一篇随笔之后,虽然也发了五篇文章和一篇介绍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专栏的文章题目,却没有一篇属于自由发挥的随笔,除了最近一段时间要完成一些研究报告、文章之外,主要还是不知道写啥,脑子一片“空白”。

有人建议我写一些多年来的研究感悟,今天的随笔就谈谈我的一些写作体会,也谈不上什么感悟,只是消磨时间罢了。
一、要有自己的研究视角,是否独特“任人评说”
什么是自己的研究视角,说不清道不明。
从1986年开始发表文章,也就是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从1982年在南京大学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开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读研究生时又增加了环境地质知识,到1992年博士毕业,在地质学领域学习、工作了10年,许多的研究结论和知识要从钻孔资料中分析得出,因而有人将我们研究得出的结论称之为“一孔之见”。
在我写的文章中,有关环境保护议题的文章占大多数,可能与我在当时的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工作,特别是在社会发展司代管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工作有关。由于可持续发展起源于国外的环境保护。1997年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上发过文章。1998年在《中国软科学》第9期上发表“将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1998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写的调研报告“用‘全程管理’的思路解决城市垃圾问题”,还转发在《北京市决策咨询参考》上。
形成自己研究视角的,主要是在参与可持续发展管理和研究之后,更主要的是自己的知识积累。记得1994年的某个时候,与山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他们那里有个《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杂志)聊起如何用中文来表述“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当时我用了中庸的“别解”来解释“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平衡”“协调”“不偏不倚”,既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不能顾了经济发展一头忽视了环境保护一头,反过来也一样。
关于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我在写“九五”环境保护的建议时提出,“要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要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保护环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似简单的两句话,现在看来只能是理想状态了。

image.png

与前些年总用“环境保护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说法不同,这些年这句话已经不用了;在一些地方出现“关停小企业”、禁止“养猪”之类的事情后,文章总要写上“政策执行走样”。直到看到某地禁止用煤取暖、一些小学生宁愿在寒冷的院子里看书,主管部门发文说可以用煤取暖这样的新闻后,才怀疑地方的过分做法,是否还有其他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无从考证,所以不敢写污染治理之类的文章了。当然,这些年写的生态文明、碳达峰碳中和之类的文章,也属于广义的生态环境保护。
前段时间我国放开“生三孩”政策,我莫名其妙地联想到:我国的人口政策后是环境保护政策,现在的人口政策开始校正过去的“过分”了,环境保护政策不会也这样吧?
政策是有时效性的。有些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时是十分必要的,过后发现有些偏颇,这种情况在环境经济学中称为“政策失灵”,因而需要有纠错机制以便不断完善。
为什么在现实中总会出现“矫枉过正”呢?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二、要有顺手的问题思考工具,至于用哪种工具取决于分析对象
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曾经写过,规划研究可以使用的分析工具。
例如,2020年3月28日,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随笔“规划除了采用SWOT外还有哪些工具”,介绍了四种方法:PDCA、6W2H、轻重缓急法、任务分解法等,而在此前的12日专门介绍了SWOT分析方法。
现在研究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有问题找“度娘”。
百度上可以找到许多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咨询顾问需要掌握常用的10种分析模型工具: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模型,5W2H分析法,SWOT分析法,价值链模型,逻辑树方法,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波士顿分析矩阵,SMART原则,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鱼骨图分析法等。
方法多了也不是好事,一是难记,二是需要选择。写文章也是一样,既怕没有材料,那样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形;也怕材料太多,多了选择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常用的思考问题工具,主要有两种。
在会议上一般需要即席发言,主要采用5W2H法。这样,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说清楚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简单而明了,因为安排给我这样的“小人物”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只能讲要点了。现在,年龄大些了,有人让我多讲些反倒不适应了。
写文章,每个地方的要求不一样(这也是文化,每个单位有自己的文化),需要按对方的要求做。
如果不是特别要求,分析一个问题需要采用政策分析框架,也就是把一个研究对象分解为构成要素、主要环节,画成一个矩阵,进而找出“关键环节”和“关键点”,这样做也算是“抓主要矛盾”了
三、要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
写咨询类的文章,用词用语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力求通俗易懂;具体地说,专家看不出明显的错误,读者能看懂其中的意思
仔细想来,我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个话题就不展开了,就此打住。
四、对碳达峰涉及的气候升温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说一个《唐·吉诃德》的故事。堂·吉诃德和桑丘出游时,在郊野看到了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把风车看成三、四十个巨人,要上前厮杀。尽管桑丘要阻挡他,大喊这是风车,但堂·吉诃德的脑子里装满了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根本不理桑丘,就向第一架风车扑去,用长枪刺进了风车的翅翼。结果是风车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甩了出去。亏得桑丘上来搀扶,堂·吉诃德才好不容易从地上爬了起来。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塑造了堂·吉诃德这样一个人物: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image.png

唐·吉诃德式的人,现在还有吗?我不知道。
就当前的碳达峰话题而言,有人迷信数学模型,有人迷信气候升温;我甚至有些怀疑他们是否迷信“过分”了。
图片
我坚决拥护中央提出的“是我们要做,不是别人要我们做的”决策,强调发展方式转变。
因此,我讲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及其由来,要讲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三个尺度(百年尺度、千年尺度、万年尺度);
二是碳中和的国际共识,《巴黎协定》已有19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
三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四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意义。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