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年度现象之“改名”——带头大哥扎堆“上环”,“改名现象”意欲何为?
发布时间:2021-06-21 15:33:57 来源:环联资讯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此一番国央企改名上“环”,是产业变革中的突出现象,可资以判断分析行业形势,不必过度解释、盲目跟风。改名不等于改名,企业的前途全在于苦心经营,“名”虽重要,但“实”才是根本,名副其实,方为正道。

去年到今年,行业里多家环保企业(尤其是国字号)集中改名,已构成一种现象,不少朋友在关注并琢磨其中的道道,这是极有洞察力的。
因为正如大伙儿感受到的,这个现象确实来得有些蹊跷。
这几年行业一直在变,时时有大事,年年变花样,但种种变化均落在了一个变革周期内,而贯穿整个周期的是同一力量。
“改名现象”同样发轫于这一力量,且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这一波的变革周期已到了下半场。
关于下半场,此处先不展开(该课题正在研究中,敬请关注),不过可以先大致判断,场面将更加生猛、激烈。
而缘何“改名现象”标志着下半场的到来呢?这个现象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道道呢?且看下文。

01
“改名现象”突现
带头大哥们纷纷上“环”

改名本是寻常事,大多时候为了便于业务经营,会相应地更改企业名称,比如业务重心调整了要改名(清新环境),企业合并重组了要融合双方的名字(启迪桑德),原来的名声搞臭了,想换个马甲再来也得改名(X维丝改为X创环保)……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而这一次的改名现象略显不寻常,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更改,在过去一年;
二是都给自己的新名上了“环”,即步调一致突出“环保”、“环境”;
三是以国企央企为主。
具体请看过去一年环保企业改名典型案例汇总:
2020年4月,「深圳市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环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环”;
2020年9月,「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更改为「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上“环”;
2020年12月,「中工水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环”;
2021年2月,「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上“环”;
2021年2月,「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环”;
2021年3月,「广东省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名称变更为「广东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不仅上“环”,而且亮出了省环保集团的名号;
2021年,「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环”;
关于「黄河环境」就更有意思了,2021年1月,「城发环境」发布公告,拟以发行A股方式吸收合并「启迪环境」,合并完成后,新公司拟更名为「黄河环境」,这是环上套环,小环套成大环
……
你看,仅仅是这么简单一罗列,就感觉到了这些巨头们意欲横扫环保产业的汹汹气势。
事实上,上述企业改名的共性就是本次“改名现象”的端倪所在。
对此,有两种解读:
一种解读是这些国央企步调一致地上“环”,实则是国家在管理层面的改制要求:一是不搞糊涂账,企业的业务内容要条理清晰,企业的旗帜名目要鲜明准确,要表里如一、不能蒙人蒙事儿;
二是体现应有的担当、提高政治站位、紧跟国家战略、响应“两山”号召。
另一种解读是环保产业的形势今非昔比,已经从原来不受待见的边缘产业转变成了被战略重视的C位产业,这些占据优势体位的企业恨不得把“环境”、“环保”刻在自己的脑门上,改名上“环”自然就在意料之中了。
结合环保行业这几年的情况,可以知道这两种解读是互为佐证的,本质上讲得就是一回事儿——时代变了、行业变了。

02
“改名现象”背后的时代变迁
环境的价值越来越深入人心

环保产业这些年变得很快、变得很猛,让人稍不留神就成了时代的弃儿,把握变迁的脉络非常困难。
而这一次的改名现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观察视角。
其实,当你从纵横两个维度看一种现象时,你就能清晰地看到时代如云行影移般的演变过程。
举个例子:

100年前,一个小孩出生了,爹妈期望孩子有个好未来,会给娃取名铁柱、狗剩、驴蛋~
50年前,一个小孩出生了,爹妈期望孩子有个好未来,会给娃取名建国、建军、计划、政策~
而如今,一个小孩出生了,爹妈期望孩子有个好未来,给娃取名就是“澹雅、芳华、管彤”这种典籍中非常高雅的词汇了。

这一次的环保企业改名与上例有着同样的逻辑,即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的认知观念也在跟着改变。
放在环保产业,过往的种种改变本质上是社会对环境的认知度在不断提升。
环境不被重视的时候,没人愿意做环保,即便是做也要放在别的旗号下面,生怕被人知道是做环保的,比如光大国际,单就名称做什么生意都行。
而如今不仅做环保的要旗帜鲜明,不做的环保的也要加上环保二字充充门面、趁趁热点,以体现企业的与时俱进和对政策号召的响应。
最典型者如首创环保、光大环境,改名之前面对其名号(首创股份、光大国际),若非业内人士,旁人恐怕难以判断其作何生意。
此外,这两家企业是行业龙头企业,又是国央企,改名换姓之举不会任意胡来,这次改名至少表明环境产业已然是份大事业、是值得巨头央企作为终身事业来干的。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些长期做环保的企业终于等来了名正言顺的一天。
一如“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部”的演变,环保企业的这一波更名换姓就是环保产业变革至高潮的最佳注脚。

03
环保三改:改政策、改实控人、改名字
“改名现象”标志着下半场到来

文首设问——“缘何’改名现象’标志着下半场的到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要重点穿插一位在某环保国企搅弄风云的老哥的言论。
言论出自与此兄的一次饭局上,期间曾聊及此事,因为他资历最深,几位同仁发表看法后,遂征求他的解读,此兄嘴里叼着半截华子,悠悠地给出了几句非常精辟的概括:
“这几年环保行业这、那的,总起来就“三改”:改政策、改实控人、改名字。”
“当改到名字的时候,也就意味这个周期的改革接近尾声了。”
“这些企业连名字都改完了,接下来就剩干呗……”
言毕,老哥用高屋建瓴的目光扫视了一周,在华子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再次深沉了下去,众人皆点头信服。
这位老哥在环保行业挺久了,是在大场面上见过吃过的那类人,他在酒足饭饱后叼着华子吐出的这几句话很是可以引为真言的。
所以,此次改名还不是几位朋友所抨击的虚头巴脑那般,而是产业变革进行到下半场的标志之一。
其实,结合环保产业过去几年发生的事儿,也不难想明白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正如这位老哥所言,现在环保行业大致上该改的都改了,该给的也都给了,剩下的就是干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些队服一个色儿的巨头之间会激烈竞争吗?这背后都是想挣钱的人,现在好不容易轮到环保了,客气干嘛!

04
光大改了、首创改了,我要不要也改改
改名不等于改命,经营企业要名副其实

行文至此,可能有些人在想要不要也给自己的企业改个名字以抓住变革趋势,如果您也有前述企业一样的需要,可以考虑上“环”,但不是一定。
而无缘无故、彻头彻尾地改,大可不必动这个歪脑筋。这也不是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因为改名不等于改命。
看待这个现象或者说阅读此文,最该看到其中折射出来的时代变革的本质。
变革的根本不是政策、不是国进民退、更不是名字,而是时代变迁。
对变革的认知层次对定了企业家的水平、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水平。
所以,当改名现象出现时,仅仅是跟着弄个时髦的名字并不意味着你就赶上趟了,还要看清变革的根本才能把步子走对。

一家企业的名字最终能否深入人心,关键在于经营,没有妥善和扎实的经营,再唬人的美名也是徒劳,反倒会落下名不副实的差评。

见过一些老板把名头名号整得震天动地,背后就是三五个人支了个小摊,事儿还在生根发芽的阶段,姿态已经坐在云端藐视一切了,如此作为只会消耗信任、徒留笑柄。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