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十年”到“追债时代”:环保企业面临现金流危机潮
发布时间:2024-11-25 10:34:09 来源:青山产业评论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Image

行业当前正处在红利消失、概念过期、泡沫破灭的转折点,整个环保产业链将进入一段“分化、淘汰、重置、回归”的休整期,而现金流是支撑企业完成这些动作的生命线。
 
栏目趋势洞察  作者青山研究院  视觉山上小青

青山研究院 / 2024年度特刊

2024 年进入尾声,过去一年环保行业仍然是“债感”满满的一年,围绕欠款的官司数量越来越大、尺度越来越大。

一位环保环保上市企业的高管喟叹:环保行业在黄金十年之后进入了追债时代,“绿色债务”正在成为“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最大阻碍。

在“竞争大”、“业绩慌”、“回款难”、“资本弃”的风雨交加下,环保企业的“血槽”——也就是现金流,普遍岌岌可危。

上述困境是起因于行业规律和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困境,保守估计需要 3 年以上时间方能全面扭转,相当规模的环保企业或将止步于这场现金流危机。

因此,环保行业将迎来一场艰苦且激烈的“现金流保卫战”,环保企业的财务韧性将面临空前考验,“血槽管理”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环保企业的经营重心。

 

Image

项目“垫资”泛滥背后

环保行业的畸形业态

 

现金流问题的病根儿来自于一项长期泛滥于行业的潜规则——垫资,这是在根本上导致上述“绿色债务”的毒瘤。

在工程大发展的过程中,垫资本无可厚非,但垫资在环保行业的项目落地和市场竞争中的权重严重失衡,给营商环境和企业带来了恶劣影响。

尤其是不能与垫资对等匹配的回款,几乎给行业的信誉和规则带来毁灭性打击,业内流传一句话,“付款不保证就是保证不付款。”

这句略带自嘲的行业戏语,揭示了环保行业不少项目的“先干活,后结账”的畸形生态,而这种畸形业态最终对环保企业带来了难以忽视的风险和压力。

在环保行业,不论是小型废水处理工程,还是动辄亿级的固废处理项目,垫资已是行业“潜规则”。

很多项目在招标阶段,业主方就要求“环保公司先行垫资”,因此,环保企业不仅要承担项目的实施成本,还要承担资金的时间成本。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这种现象表面上看似是企业“灵活应对”项目需求,实际上却是一种现金流上的冒险行为。垫资意味着大笔的资金冻结在工程项目中,极易造成现金流的断裂。

而对于项目业主来说,这种“无本生意”在短期内似乎降低了预算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机制可能会因环保企业“撑不下去”而导致项目烂尾或延误,影响到环境治理的初衷和成效。

因此,垫资规则的失控和泛滥最终导致的是一个双输多输的局面。

垫资不仅“绑架”了环保企业的现金流,还可能扭曲行业生态,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随着垫资压力的增加,企业可能会在项目质量、工期上作出妥协,甚至诱发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行业不健康的发展。

垫资的混乱和畸化,过多地将投资的风险转移到作为供给方的企业身上,既损害了供需关系的良性发展,也进而反噬了需求方。

大量民营企业被裹挟进垫资导致的恶性循环中,一方面失去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Image

2025,回血

 

最近不少企业在着手制定 2025 年工作计划以及十五五战略规划,不管是未来的一年还是五年,“回血”都是其中的一项核心的经营指标。

因为,行业当前正处在红利消失、概念过期、泡沫破灭的转折点,整个环保产业链将进入一段“分化、淘汰、重置、回归”的休整期,而现金流是支撑企业完成这些动作的生命线。

未来 3 年甚至更久,环保企业围绕现金流的坚守将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企业唯有积极应对、灵活施策,方能在波涛汹涌的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环保基建潮之后,行业进入了一个多因素交错影响的阶段,企业须要在复杂形势中理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这是近几年环保企业经营难度陡增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