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发布时间:2024-04-24 11:06: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陈华文 浏览次数:

编者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一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的速食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怎么读书?读何种书?文化版约请三位嘉宾,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深入交流这些问题。

我们发现,无论世界如何变幻,书仍然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素质、收获慰藉、涵养静气的重要渠道。读书的力量仍源源不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

阅读滋养人生

◆陈华文

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全国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以此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我觉得阅读对于个人而言,是一辈子的事,就如同吃饭、喝水和睡觉,是生活的日常。坦率地讲,我就是一个爱阅读的人,乐此不疲,并收获了阅读的惊喜。

20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那阵子,迷恋文学,虽然工资不高,但我不断地购买文学书籍。明明学校图书馆里这类书籍不少,可我偏偏喜欢买下来,一边阅读一边在书上勾勾画画,那种感觉妙不可言,至今我的阅读都是这个习惯,不动笔墨不翻书。优秀的小说作品中,人物和故事往往是虚构的,但是呈现的主题和思想,往往都是真实的、深刻的。有人说,长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对此深以为然。尤其是在阅读了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之后,给我心灵带来极大震撼。记得一年春节假期,我去走亲访友,手头就拿着《白鹿原》,亲戚们在喝茶聊天,有说有笑的,我却沉迷在小说的叙事中,对于田小娥的命运唏嘘不已。

那时在工作之外,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阅读上。寒冷的夜晚,我捂在被子里读书,记得读巴金的《随想录》,我浑身来劲了,又穿起棉衣棉裤,坐在书桌前慢慢品读。我在阅读中悟出这个道理,文人为文要讲真话,要知行合一。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写作要讲真话,文字要见真性情!多年来,这成为我写作追求的目标。

阅读和买书相伴而行。逐渐地,一室一厅的公寓里,到处都是书。不仅书柜上放满了书,床上、沙发上、椅子上、地上都是书。2001年至2010年,我阅读了中外文学史上的部分经典。读书往往就是这样,当读得稍微多了一点,就感觉还有很多很多的书需要读,真是书海茫茫啊。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不可能读完所有的文学经典,只能根据爱好选择性地读。真正爱读书的人,估计和我同样的感受:读书让人愉悦,也充满遗憾。

书读多一点,不免就喜欢与一本书“对话”。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写一点片段式的阅读心得。每年下来,差不多有七八万字,还把这些阅读心得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和身边的文友们分享。从2011年开始,我经常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开始撰写篇幅完整的读书评论,尝试着给报纸副刊投稿。我现在都记得,针对《上学记》撰写的书评,很快在北京一家大报发表,这给我极大的自信。从此,我不仅读书,还顺手撰写书评,我的运气很好,加上各大报刊编辑老师的厚爱,书评都接二连三地发表,其中,我在《中国环境报》就发表了不少。

阅读让人上瘾,写书评也上瘾。我不断地读,不断地写,2015年,我发表的书评差不多有30万字。我从中挑选出10多万字,整理成评论集《最是书香》,然后向商务印书馆投稿。没有想到,出版社编辑对我的评论集很感兴趣,决定出版。我本来就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有想到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界有广泛的影响力,自己的评论集能在这里出版,真是一种荣耀,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2016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评论集,这个评论集后来还获得了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读书、发表书评、出版评论集,成为我工作之外最惬意的事。《最是书香》出版之后,我还出版了《家国书事》《书山问道》《寻找文心》等文艺评论集。慢慢地,我的阅读开始缩小边界,聚焦自然生态类和艺术类书籍,评论也对此紧密展开。2019年,我出版了自然生态主题文化评论集《山河气韵》。该评论集同年还获得湖北文艺精品创作项目的扶持。今年年底,我的第二本自然生态主题文化评论集《山河锦绣》,也将公开出版。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在20多年的阅读中,我的知识丰富了,人也变得豁达了。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只要捧起书,就会烟消云散。

优秀的书籍是可信赖的朋友,更是良师。正是因为阅读,13年来我发表了300多篇书评,出版了5本评论集。这些成果让我在文艺评论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方位。现在和将来,我的阅读和写作还会继续,这已经是我生命的组成。

四月读书天

◆周华诚

三月春暖,四月读书。其实什么时候读书都行。阅读就是生活,喜欢了就放不下,在哪儿读,什么时候读,读什么,都不是问题。世上哪有那么多问题,庸人自扰之。现实的困境在于,人的时间有限。手机、电视、电影、图书,还有各种各样的APP,竞争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怎样费尽心思地争夺人们的时间。

一个人应当如何消磨自己有限的时间,这是一门学问。在过去,争夺时间的事物有限,所以可以花半个月时间赶路,去很远的地方看一位朋友;花很长时间写信,再用更长时间等一封回信;对一朵花、一棵树、一片星空呆呆地看上半天。奇怪的是,古人的生活依然有趣和丰富得很,他们也创造出很多在今人看来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度。这说明,整个社会物质层面的变化,跟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世界很大,一个人能够拥有的东西其实极为有限,一个人能够抵达的远方也极为有限,认识这一点,可能就会破除很多遮蔽我们内心的迷雾。

几天前,某杂志的编辑朋友向我约个稿子,让我谈谈作为独立出版人,在当下怎么看待读书这件事。这让我想起,三月的某一天,我们在西湖边的晓风书屋的一次小聚会。稻友书友二三十人,与院中湖泊、天鹅相伴,各人围坐,欣赏花道,分享心情,共读一本《小原流花道经典》的书。《小原流花道经典》原先是日本20世纪30年代的一本老书,书页都是发黄了的。我看不太懂日文,但书里面的图真是典雅漂亮。我就想,要是能把这样一本书重新再出版,介绍给国内的读者,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译者葱花,是我通过种田认识的。葱花在日本留学过,对日本文化有很多体悟。我们认识有好几年了,我就发现她和人相处的时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方式,有很多日本的味道。我想,她来做这本书的翻译很合适。

这本书的翻译完成之后,我想可能还缺一点东西。作为一本1935年出版的老书,书的作者小原光云,是小原流花道的第二代家元,他的父亲小原云心开创了小原流花道。这是日本花道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那么小原流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有什么变化?或者说小原流传到中国来以后有什么变化?我需要有一个专业的人,来向国内的读者传达和解说,那时候想来想去没有这样的人。后来很巧,通过艺术家、策展人,也是“雅活书系”之一的《我只是个生活家》作者何越峰先生,找到了对小原流花道浸淫颇深的刘静老师。刘静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在是云栖花舍工作室的主理人,拥有小原流花道家元教授资格。她来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介绍了花道的一些知识。

那天,刘静带来了很多花材,给大家现场展示了小原流的花道之美。气氛尤其好,自然温暖,而我的感触也很深。在这样一个匆匆忙忙的时代,依然有那么多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朋友,会因为一些不可知的机缘走到一起,享受有些奢侈的片刻时光。

这不可知的机缘,现在我的生活中,大抵是书。因为书,“稻田读书”社群的朋友们一次一次去种田、旅行、文艺创作,然后变成书,一次一次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彼此对阅读和生活的感受。也因为有了书,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才会走在一起,成为心灵共振的朋友。

这几年,我策划、主编并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雅活书系”,至今已出版四五十种书,同时也拥有了一大批“雅活”书迷。我们这个读书社群,先后出版了两百多本图书。有的书友给我晒图,书架上我们策划出版的书一本都不少。我们做的每一本书,其实都是文艺和生活的一个小侧面。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积少成多,这些侧面相互映衬和补充,亦是蔚为大观,成为雅致生活的建议案。

我想,不管时光怎么流逝,社会如何变迁,阅读依然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当全世界都在快速向前奔跑的时候,依然有一些人可以慢下脚步,可以缓缓行走,感受周遭的宁静与美好。纸质的书,手工艺,粮食与花朵,爱,就是那些又宁静又美好的事物。

读书的故事

◆王继怀

周末去图书馆参加一个世界读书日的活动,看到活动场面,让我不由地想起许多关于读书的故事。

我喜欢读书,甚至可以说是嗜书,有时近于贪婪。小时候,家里没书,也没钱买书,我就去借书,为借书我经常义务帮人干活。记得读小学四年级时候,我曾走了十多里地去表舅家借《三国演义》《西游记》和连环画来看。

因为买不起新书,“嗜书如命”的我就去逛旧书店。旧书店不但书便宜,并且能买到很多好书,甚至买到一些在新书店买不到的、很有价值的书,或是若干年前出版的已经不易购得的专业书。逛旧书店成了我的乐趣,也成了我的习惯。现在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我都会习惯性地上网查查或者去打听附近有没有旧书店,也总会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去逛逛,淘淘书。

来羊城工作后,记得第一个星期,我就向同事朋友打听哪里有旧书店。现在,我也是一有空闲或节假日,就去逛旧书店,每次都觉得乐趣无穷。中山大学、华南师大、暨南大学、华南农大附近的一些旧书店,小洲村、文明路、东山书城等地的旧书店,我都去过。去小洲村旧书店那次,本来是去看传统村落的,结果在村口看到一家旧书店,就进店看书去了,后来我成了这家书店的常客。

逛旧书店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有一家二十多年前去过的旧书店,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么多年来一直浮现在脑海,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那年,我十八岁,来自大山深处贫困农家的我,因家里无法承担我们三兄妹同时上学的学费,不得不选择休学,来到沿海的一个城市打工,为自己赚取学费。由于爱看书,打工之余,我常去附近的一家旧书店。记忆中,那家旧书店很小,两边各摆一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中间摆着一些过期的杂志,留出的空间刚好够一个人进出。书店的主人退休前是一位中学教师,因为儿子在这个沿海城市工作,退休后就随儿子来到这里居住。老人在家里闲着没事,酷爱读书的他就经营起了这家旧书店。

有一次,我发现了一本历年高考数学试题集,正蹲在地上认真地看。他走到我跟前,说:“小伙子,这是一本好书,你在这里打工还看这种书?”我抚摸着这本书角有些磨损的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心里十分喜欢,但又不知道价格是多少。这本书要是新书肯定要三十多块钱。老人见我有些犹豫,便笑着对我说:“小伙子,还准备回去参加高考?”看到我点头后,老人说:“有志气,好吧,这本书我送给你。”当时我真的有点难以置信。我要给他钱,老人却淡淡一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我当过老师,看得出来,你是个有志气的青年,这本书就算我对你的鼓励。”

后来,为了学英语,我想找一本历年高考英语试题集。当时店里没有,但老人知道后,满口答应给我去找一本,要我过一段时间再来拿。当我再次来到旧书店时,老人从小书桌里拿出那本他没有放在书架上的试题集,并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要我坚持学习,不要放弃,并给我讲了他教过的一些学生的故事,异乡打工的我,听得眼里噙满了泪水。

在这家旧书店我觅来的好书又何止这两本呢?还有《中外文学作品选》《雪国》《平凡的世界》《沉思录》《传习录》……

那个让人难忘的秋天,赚够了学费的我回到家乡,重新走进了校园,后来考上了大学、读了研。参加工作后,我特意去找那家旧书店,但书店没了,房子也拆了。那时也没留下老人的联系方式,也不知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现在是否康健,是否还在经营旧书店?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但老人当年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仿佛仍在昨天,一直在激励着我。

有位名人说:“我最感兴味与幸福之时间,乃熟读书籍时间也。”在属于我个人的时间里,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思考、写作。我有个习惯,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看书,每每静夜,前邻后舍灯火阑珊,家人也已入梦,这就是我读书的最好时光。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静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记下这些读书的故事。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