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欢政:“结束塑料公约:塑料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性的转向”
发布时间:2023-11-22 10:14:08 来源: 废塑料新观察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近日,世界各国迎来新一轮会谈,商讨制定有史以来第一份遏制塑料污染的全球性条约。官员们就是否限制塑料产量抑或还是仅关注废品管理,进行了谈判。不难看出,结束塑料污染已然成了全球共识。

解决废塑料循环利用问题势在必行。那么,塑料污染难题怎么破?行业专家有话说。
在11月7日,举行的“ChinaReplas2023第二十八届中国塑料回收和再生大会”上,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杜欢政会长在首场论坛上与在座嘉宾分享了“结束塑料污染公约:塑料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性的转向”报告内容。
— 1 
治理塑料污染的国内国际背景

经历近几年的疫情,经济大幅度下降,导致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需求发生改变。

据悉,国家在基础设施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未来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升级会越来越重视。

实际上,为有效应对塑料污染问题,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在全面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开展全链条治理。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推动中国塑料污染治理进入全链条管理阶段。

2020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推动包装物的减量化及回收利用等也作出明确规定。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从源头减量、科学替代、加强回收清运、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处置体系、加大再生利用力度等方面,对2021年—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一致通过了《终结塑料污染:争取制定具有国际法律 约束力的文书》(以下简称“文书”)决议(即第5/14号决议)。

众所周知,《文书》是一项终止塑料污染的历史性决议,旨在终结塑料污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好措施。《文书》预计于2024年产生法律效力,相关企业可利用从现在至生效前的2年时间,寻找减少和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的技术与可替代产品,实现转型。

同时,外加欧盟碳边境税的确定,一系列的国内、国际上的推动,都加速了塑料污染治理的步伐,使其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 2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所在

为什么现如今会出现这种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的局面?

因为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暖、国际生物多样性、海洋塑料污染这三大危机,这些问题顾名思义都跟塑料循环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进行塑料污染治理?该怎样提高塑料资源利用率?

杜欢政会长以巴斯夫和耐克两个案例,分享了塑料领域如何构架循环利用的体系,分析了塑料泄露的9个原因和3个深层次驱动因素。塑料末端物权不明、责任不清、利润低到没有回收价值,使得塑料循环链在消费后的环节断开了,无法形成闭环。

同时,杜欢政会长提到即将出台的“全球塑料公约”,将会重建全球的塑料产业。所以,杜欢政会长呼吁企业,不能只站在企业的一个环节去思考问题,要站在消费者的环节、物流的环节或者塑料的全生命周期来思考问题。

— 3 
塑料问题如何应对

关于一系列的塑料污染问题,实际上归结到底无非是人的问题和管理的问题。

杜欢政会长表示,塑料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使用塑料的管理体系,和塑料本身关联度不大,建立负责任的使用塑料的制度,是治理塑料污染的本质、是真正的循环利用。

首先,要改变错误的定价。避免塑料成为垃圾的管理成本,一定会远低于让塑料泄露入环境然后再去治理的成本。如在聚合物环节需征收污染物治理费、环境保护费等。

其次,要明确生产者责任。政策供给先行,聚合物巨头、品牌商、制品生产厂、流通平台、消费者等各个参与方的权责要一一匹配,这样才能建立起负责任的使用塑料的制度体系。重视可再生回收设计,制度流转,消费者参与可通过数字化技术让使用与责任相互匹配。

最后,要确定物权。如实行租赁制,例如可乐瓶信用抵押/押金。

另外,杜欢政会长强调,构建全产业链闭路循环,实际上就是来自大地回到大地、来自产品回到产品,这才是实现真正的循环利用。



(免责声明:整理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登录 之后才能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