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0 17:23:21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本站编辑 | 浏览次数: |
![]() |
图为游客沿江骑行,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
![]() |
广西生态环境厅厅长陈亮与“2021广西最美环保人”合影留念。 |
![]() |
焦延雄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 |
![]() |
图为柳江风光。 |
![]() |
图为2021年冬天,在北海涠洲岛海域发现的布氏鲸群。 |
![]() |
图为东黑冠长臂猿。 |
图为南宁市南湖风光,蓝天、白云、碧水、绿城,相映成趣。
金秋十月,八桂大地宛如一幅壮美的生态壮锦。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层层叠叠的金色梯田形成绚烂的田园画卷;在北海,十里银滩日光倾城,海天一色,湛蓝纯净;在梧州,浔江浩渺、桂江碧绿,两江相拥汇合成西江,一江碧水向东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地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八桂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海更碧、环境更优美。
这十年,广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更优良。2021年,广西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95.8%,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41微克/立方米降到28微克/立方米;在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地表水水质排名中,广西有10个设区市进入前三十名,6个市跻身前十名,柳州市名列第一。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考核连续两年获评优秀。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4.1%。“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成色更足。
环境治理久久为功,让“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成为常态
十年奋进路,八桂满目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坚持保好水、治差水、护源水,持续推进流域治理,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
南宁市建成区原有的38段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入围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那考河等昔日的臭水沟蝶变为如诗如画的“青罗带”。邕江经过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焕发出新的神采,它像一条飘舞的绿丝带,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把南宁揽抱入怀。沿岸亲水步道绿意盎然,10余座滨水公园各具特色,254处运动场星罗棋布。
冯家江成为北海“生态立市”的新名片。冯家江流域湿地公园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也成为国内首个近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以不断改善的水环境为上下游的生态保护作出贡献。今日北海,银滩浪柔沙白、游人如织,红树林红树连片、白鹭齐飞,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名片再次被擦亮。
漓江之美,美在生态。一场场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桂林市不断打响,促进漓江全流域保护、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山绿、水清、天蓝、岸美,已成为漓江最美的生态画卷。青山做伴,碧波荡漾,通过统筹漓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方位系统修复治理,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和流域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广西桂林市全力促进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作为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柳州市勇于创新,实施“五抓五多”治水模式,实现了从“酸雨之都”到全国“水质冠军”的蝶变。2020年、2021年柳州市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水质年度冠军。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1月—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柳州市在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再次位居第一名。
环境执法宽严相济,广西将1586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非现场监管执法企业数占比85.9%,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让守法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一心一意谋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环保制造、污水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环保专业人才。2021年,全自治区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69.4亿元,营业利润达到21.13亿元,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共3.3万人,环保服务业成为极具潜力的产业增长点。
守护生物多样性,筑牢万物共生家园
绿水青山踏歌来,万物共生美家园。桂林漓江碧水萦回,南宁邕江如百里画卷;钦州三娘湾畔,中华白海豚逐浪畅游;北海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翩翩起舞;崇左森林连绵,白头叶猴嬉戏玩闹……
在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已经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在这里呈现。
广西地处喜马拉雅山以东,自北向南跨越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3个气候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自治区)之一,种类数量达1.8万余种,居全国第三位。广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物种繁多、遗传资源丰富。
十年来,广西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办法,《广西渠楠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治理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成功创建1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县(区)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排名西部前列,绿色发展的广西样板不断涌现。
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至今,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达225.36万公顷,有效保护了广西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31%的红树林湿地。
广西森林覆盖率高达62.5%,居全国第三位。2006年,在广西邦亮林区重新发现了东黑冠长臂猿,让这个一度被认为消失的物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中。通过与越南建立中越跨境保护机制,东黑冠长臂猿已由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加至目前的5群30多只。
全球仅分布于广西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只。2020年7月,全国首个灵长类动物生态廊道在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板利片区正式联通,打造了白头叶猴专属的生态廊道,改善了白头叶猴的生存环境。作为中国唯一以兰科植物命名并以其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已知有兰科植物64属172种,其中带叶兜兰、莎叶兰和台湾香荚兰野生居群数量之大、密度之高,在全世界均极其罕见。
广西海洋生态系统独特、美丽而脆弱。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是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布氏鲸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江豚和文昌鱼等多种珍稀海洋生物的重要区域,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2018年以来,在南海北部湾海域陆续发现40多头布氏鲸。
尽展“铁军”风采,接续奋进新征程
这十年,广西生态环境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三项改革”为工作重点,着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队伍。
这十年,广西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不断展现新风采。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黄海保,扎根基层从事生态环境工作36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敢作敢为敢担当,曾获评全国“2018年最美基层环保人”、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面对突发环境事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面对群众诉求,他耐心倾听、化解矛盾。在他组织应急处置的60多起环境事件中,没有因一起处置不当造成二次污染、引发群体事件。
柳州市柳江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焦延雄,深耕生态环境执法一线。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群众信访投诉作为精准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线索的“金矿”,总是在接到群众投诉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在解决“最急”上见真情,在突破“最难”上下真功,在实现“最盼”上赢民心。2021年,他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最美公务员”等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移动执法水平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全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3个集体和17名个人荣获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和个人,3个集体和8名个人荣获全国打击危险废物环境犯罪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6个集体和12名个人荣获全国生态环境信访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2018年以来,广西生态环保系统连续举办4届“广西最美环保人”评选活动,至今共评选出65名“最美环保人”。
这十年,生态文明理念更深入人心。广西每年成功举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不断深化与东盟各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六五环境日、世界海洋日等整合升级为宣传月活动,成功举办2022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国家六五环境日广西分场活动。创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72个,召开新闻发布会47场。
广西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忠实传播者,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效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更高质量持续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更高水平奋力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广西队伍,在这一方拥有着甲天下山水的秀美之地,奋力谱写新时代八桂大地绿水青山的壮美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