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7 10:49:43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战卫民 | 浏览次数: |
![]() |
图为锦州市北镇市月牙河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工程现场。 周贺摄 |
![]() |
图为治理完成后的月牙河。 |
盛夏8月,辽宁省锦州市高新区巧鸟村西洼子屯的河道内河水清澈,氧化塘内偶有鱼游过,岸边绿草悠悠,空气也变得清新。西洼子屯80%以上的村民是养殖户,过去,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让村屯长期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质量。
自2022年锦州市被纳入首批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范围以来,当地遵循农村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规律,因地制宜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如今两年试点期将满,锦州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过去村内沟渠散堆的粪污和垃圾再也不见踪影……
23条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消除比例达100%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全域属于七大流域之一的辽河流域,是辽宁省粮食主产区和我国东北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生产基地。
“锦州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农村黑臭水体成因主要是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污水、垃圾等污染物长期无序排放,加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具有面积大、水系连通情况多样、水体类型和污染类型全、影响人口多,群众反映强烈等特点。”锦州市生态环境局农村科科长周贺介绍。
据了解,锦州市列入“十四五”农村黑臭水体重点任务的水体有23条,总水域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北镇市闾阳镇月牙河、凌海市余积镇牛心河水域面积最大。锦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共投入资金4.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两亿元,地方财政配套2.02亿元。
2022年,锦州市四县(市、区)分别开展9条黑臭水体治理,当年治理完成水域面积达到16.66万平方米,占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水域面积的21.16%。2023年,又分别开展14条黑臭水体治理,当年治理完成水域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占锦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水域面积的78.84%,累计占比为100%。截至今年5月,锦州市2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
“项目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污染治理、水体净化工程及可持续农村黑臭水体消除保障工程等四大类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横流、水生态环境恶劣、黑臭频现、群众反映强烈等问题,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了农村水体环境质量,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锦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铁男说。
建体系、拨资金,高位推动黑臭水体治理
显著治理成果背后,离不开锦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锦州市级成立一个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相应成立县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做好部署落实、统筹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健全一个市、县、乡、村“四级包保”体系,建立指挥调度会商、定期巡查监管、应急处理3个工作机制,完善村民参与、公众监督、监管执法、督导考核、科技支撑、宣传引导等6项管理措施。这套“1+1+3+6”的工作体系,有效监督和指导了锦州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自工程开工以来,市委书记、市长每周听取一次工作专报;分管市长每周调度、每半月现场巡查;县(市)区每3天调度;乡镇(街道)每天汇报进展情况,随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实现高频调度、高位推动。
在严格资金管理方面,辽宁省委、省政府将锦州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列入辽宁振兴新突破3年行动重点工程。省财政厅安排1000万元奖补资金,积极推动试点项目。此外,研究制定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资金管理细则,加强资金监管,发挥中央资金引领作用。按照《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执行中央环保预算内资金使用支持方向拨付资金,严禁挤占、挪用中央专项资金。各县(市)区加大投入力度,多元筹措资金,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拨付设计、监理及各类工程款项,坚决杜绝因资金问题导致项目推进迟缓。市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不出问题。
为确保项目质量和成效,锦州市出台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指南、综合评价指导细则、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化指导工程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管理。组织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中央环境保护资金使用办法等4场培训会,并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开展20余次施工现场技术咨询。
立足东北气候与季节特点,抓枯水黄金施工期
“在东北寒冷地区,冬季农村人口回县城楼房居住偏多,水量明显减少,且受生活习惯影响,村民冬季很少洗澡,水量有降低,设施无法满足正常运行。”锦州市生态环境局农村科四级主任科员周贺介绍,这是锦州也是辽宁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难题。
为此,省生态环境厅将试点项目建设列为全省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点考核任务,在项目实施的关键期,安排专人在锦州长期驻点、全程督办。探索通过省市联动,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北寒冷地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
根据东北地区气候和季节特点,项目抢抓枯水黄金施工期,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对标对表、挂图作战,增派机械人员,多点发力、全面作业,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工程实施期间,按照各标段、各项目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进行清单化管理,以便及时掌握施工动态进展。监理人员每日确认填报工程进展清单,县级财政部门每周上报专项资金支付执行清单,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技术专家团队及业务指导部门组成现场巡查组,每日填报现场问题整改清单。村干部驻场办公,做好施工现场协调配合工作。县区政府成立工作组深入一线,配合乡镇(街道)做好群众工作,针对庄稼收割、树木砍伐等涉及农户利益而无法展开作业面的情况,做好赔偿工作,全力以赴抓质量、抢进度,确保施工质量和治理成效。
为巩固治理成果,锦州对23条水体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健全长效机制。制定《锦州市农村黑臭水体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建立以市级为监管主体、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主体、村级为日常维护主体的运维管理体系。相关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农村黑臭水体运行维护管理细则》,进一步推动河长制向村级延伸,明确村级河长的管护职责,充分发挥水保员、保洁员、防疫员“三大员”的作用,对水域漂浮物、生活垃圾、畜禽养殖进行日常清运管理,将黑臭水体日常维护管理纳入村规民约,鼓励群众主动参与、互相监督、共同维护。
据介绍,通过聘用当地村民承担保洁员、村内设施维护员,村民参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热情持续提高。除保洁员每天对河道漂浮垃圾和水体周围垃圾进行清理外,不少坑塘附近的村民也积极当起环境监督者,发现乱扔乱倒垃圾的会主动上前劝阻。
“几十年的臭水坑子,总算是不臭了。如今,住在村子里,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巧鸟村村民张天野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