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0 17:56:11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作者:余常海 | 浏览次数: |
重庆市正在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重庆市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7年保持100%,持续兑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
而永川区临江河的蝶变,是重庆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缩影之一。2022年4月,水利部开展幸福河湖建设,临江河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入选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河流。
查出黑臭“病因”,累计整治流域各类污染源超3万余处
在永川区兴龙湖畔,民间“舞团”趁着早间凉爽,舞姿随风起。循着舞者身后望去,只见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绿树成荫,一派人水和谐的景象。难以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黑臭”难耐。
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综合部负责人侯长容告诉记者,临江河是长江一级支流,贯穿永川全区,被称为永川人民的母亲河。兴龙湖公园则是临江河重要支流的发源地,也是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见证。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永川区需水量急剧上升,加之管网缺失、污水直排等影响,临江河的水量和水质已无法承载沿岸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环境质量一度恶化。
沿岸居民口口相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上世纪70 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 年代鱼虾绝代,2000年黑臭难耐。”黑臭问题成为沿岸居民的心病、痛点,治理刻不容缓。
水从何治起?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兴隆告诉记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为查清各类污染源,永川区聘请专业技术团队,聚焦“地上地下、水上岸上”,对流域进行全面“体检”。
针对查出来的各类“病因”,永川区围绕“转型发展、通报整改、行政处罚、依法关停”的思路,先后开展养殖业、工业企业、食品小作坊、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城镇排水、千沟万塘等专项整治行动。
据统计,专项行动累计整治流域各类污染源超3万余处,新建城乡污水管网380多公里,维修和改造城区原有管网72公里,新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站)70余座。
此外,还建成临江河数字孪生小流域,实现河库水系连通工程、松溉长江提水工程科学调度,通过多源互补、互济互通,生态补水量可达2180万立方米/年,通过引水切实保障生态和景观用水。
外部污染源清除后,还要提升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永川区结合岸线特点,将生态缓冲带、立体湿地、潜(表)流湿地、生态浮岛、点源污水处理技术有机组合,建成生态湿地78万平方米,通过生态“净水”,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多措并举下,临江河水质实现稳步提升,城区黑臭水体已彻底消除,重要断面河流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水环境逐渐迈向优良。
“云端”治水创新管护,收集网格员巡河数据13万余条
良好水质能否保持,还取决于能否实现长效管护。
在“智慧河长”系统指挥大厅的巨幅屏幕上显示着一幅地图,永川辖区内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河流被绘制在地图上。地图两侧,实时滚动显示着各监测点位上的相关数据。
“一旦出现超标情况,系统将报警至相关责任人,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APP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永川区智慧河长系统工作人员李恒介绍。
为实现“长治久清”,当地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规划构建了集PC端、移动APP及微信应用三位一体的“智慧河长”系统,通过线下网格化巡河动态调度,线上视频实时巡河,实现了河长制工作从前端感知、后端分析到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系统综合应用了无人机、光谱以及水质预测预警模型,还有视频AI识别等技术,打通了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将各类问题汇总至一个平台上进行调度,让多部门、区级和镇街之间的协同联动更紧密、更高效、更精准。”李恒说。
永川区水利局副局长周宝佳表示,目前,永川区共有558名三级河长和104名网格专管员,各级管理人员已全部纳入“智慧河长”系统。系统运行以来,共收集全区网格员巡河数据13万余条,发现问题5000余个,均得到及时处理。
“智慧河长”系统只是永川区创新管护的手段之一。
当地还通过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上下游镇街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签订跨界河流合作协议书,促进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合力共治。
同时,发挥河库警长和检察长力量,健全案件移送及联席会议等机制,实现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推进社会监督员、“一河段一委员”常态化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广泛参与,不断强化河库社会监督力量。
水生态修复融合城市发展,山水田园居民共享
永川区将水生态修复融合城市发展,让城市傍水而兴。
与“城市田园”相融合——探索“田园+生态缓冲带”河岸带修复模式,建成芭江竹语、临江广场等示范河段,实现土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共生”,山水田园诗意“共享”,群众“共育”。
与文化传承相融合——打造以三河汇碧、治水故事为主题的滨水文化驿站,依托临江河水文化展示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不断丰富治水内涵。
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依托临江河流域日益优质的河库资源,发展永川秀芽、永川柑橘等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带动流域内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产业结构升级 。2022年,临江河流域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产值达1361.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
不止临江河,为兑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重庆市一直在努力。在深化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完成对“三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监测和溯源,1600多个排污口进入整治验收销号阶段;编制实施铜钵河、琼江、大清流河、南溪河等跨境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实施130多个治理项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促进跨区县、乡镇、部门、省界四维横向协同,形成“五水共治”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持续守护好一江清水。
